本書即《白話本國史》,是呂思勉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該書由商務印書館初版于1923年9月,以進化論史觀貫穿全書,以社會史為發(fā)力重點,超越以政治史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史學,別開生面,名震一時,之后一版再版,成為二三十年代發(fā)行量最大的中國通史,長期被用做大學教材和青年自修的讀物。顧頡剛評價:
《中國文化史十八講》原是呂先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孤島”上海光華大學授課時的講稿。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yè)、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18章。作者自云:“此書之意,欲求中國人于現狀之所由來,多所了解。故敘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淺顯。又多引各種社會科學成說,以資說明
本書是一部人物年譜。蔣天樞(1903-1988),中國古代文學專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青年時代就讀于無錫國學專修館,師從唐文治先生,后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是梁啟超、陳寅恪先生的及門弟子,曾任東北大學、西北大學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全書約二十萬字,共分四卷:卷一,成長、求學期;卷二,從教至上海解放;卷三,新中國成立后;卷
本書稿是大陸文化名人何三坡先生主編并整理完成的愛國藝人凌峰先生對中國文化名家的訪談實錄匯編。1987年11月11日,凌峰以探親名義終于踏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開拍《八千里路云和月》電視系列片,向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觀眾介紹大陸的風土民情。在《八千里路
《春秋公羊解詁》十一卷,漢何休解詁,郜積意校定。《春秋公羊解詁》系漢代經學大師何休對于《春秋公羊傳》一書的專門研究作品,是漢代今文經學的代表之作。該書共內容主要是解釋和闡發(fā)《春秋公羊傳》的經傳大義,為后來人把握《春秋》一書的隱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該書舊本題十二卷,此次郜積意先生在通校唐石經本、余仁仲本、注疏本的基礎
“閱古通今典藏叢書”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旨在弘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量級古籍整理叢書,精選極具文獻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的古籍善本,以影印形式展現古籍原貌。具體書目如下:1.《筆史》2.《墨史》3.《紙譜》4.《硯史》5.《琴史》6.《棋經》7.《書品》8.《古畫品錄》9.《茶經》10.《毛詩》11.《尚書》1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全書內容充實,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一些重大事件作了較為清晰的交待,兼及學術動態(tài)、義理闡發(fā)和史學方法,能使讀者對中國古代史有基本而比較系統的認識和理解。本教材結構上采用正文與拓展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正文大字印刷,構成重點突出且比較清晰的線索,概括了史學界形成的一般通識
作為現代派文學鼻祖,卡夫卡的一生也如平凡人那般,有過孤獨、絕望,抵觸工作但無法下定決心專注文學創(chuàng)作的愛好;向往愛與被愛,又恐婚、抗拒社交,他所深陷的“永恒少年”心理困境,也是許多現代人正在遭遇的。什么是“永恒少年”?在心理學中,“永恒少年”原型指那些不愿長大,向往自由不受限制,心智一直停留在青少年階段,并不如其生理年齡
本書中詳細介紹了其壯麗概貌與15處珍貴遺產,深入剖析背后蘊含的設計理念,讓讀者領略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智慧。從申遺的籌備到推進過程,一一記錄其中的曲折與成就,講述不為人知的故事與各方努力。無論是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還是想要深入了解北京城市脈絡的人,這本書都如同一把鑰匙,開啟探索北京中軸線奧秘、感受其深厚文化底蘊與現代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