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余姚縣志,二十五卷,康如璉纂修,付刊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書前有李鐸序、康如璉序、姜希轍序、盧琦序。卷一疆域,卷二城池,卷三山川,卷四湖陂,卷五災祥,卷六食貨,卷七風俗,卷八物產,卷九學校,卷十古跡,卷十一祠祀,卷十二官師,卷十三選舉,卷十四至卷二十五分列人物。(康熙)余姚縣志,二十五卷,康如璉纂修,付刊
《葉旭強傳略》是一部人物傳記。全書共分“引言”“綜敘”“橫談”“后記”四部分,講述了中國閥門協(xié)會副理事長葉旭強先生坎坷自強的一生:出身貧寒、讀書四年即輟學的他從租借兩臺機床創(chuàng)業(yè),嘔心瀝血,披荊斬棘,苦學知識,努力實踐,取得工程師資格,獲得十幾項發(fā)明專利。特別是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慎江閥門”產品,率全國民營行業(yè)之先進入了國營序
《平湖習俗》一書,是由浙江省平湖市政協(xié)教科衛(wèi)體與文化文史學習委員會負責編寫的,用以反映浙江省平湖地區(qū)地域傳統(tǒng)文化的文史類圖書。《平湖習俗》一書內容豐富,語言樸實,按照民俗類別分為了節(jié)令習俗、喜慶習俗、喪葬習俗、生產習俗、生活習俗、文娛習俗等多個部分,較為全面翔實地記載了平湖地區(qū)廣大民眾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約定
《唐朝冷知識》為文聯(lián)社“歷史冷知識”系列中的一本,旨在通過“歷史的細節(jié)”真實展現與大眾認知相距甚遠的人物與事件。通過365個邏輯嚴謹、史料扎實的小故事,簡明扼要地講解出與大眾認知大相徑庭的唐朝冷知識,短小有趣,鞭辟入里。這些有趣的知識點有助于大眾推翻對唐朝人物、故事的刻板印象,重新根據傳統(tǒng)史料、考古資料還原歷史現場。比
魯迅于1912年至1926年在北京生活了十四年。在北京,他第一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發(fā)表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因此作家魯迅誕生在北京,在北京寫下了不朽的傳世名篇。《魯迅在北京的十四年》從史料出發(fā),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了魯迅在北京十四年的工作、創(chuàng)作、翻譯、收藏、交友、足跡、生活等內容。通過魯迅在北京的活動,折射出近代北
為加快構建當代方志學學科三大體系建設,客觀記述全國地方志系統(tǒng)年度工作,鮮活反映地方志事業(yè)改革與發(fā)展情況,全面展示地方志事業(yè)的發(fā)展軌跡,生動展現了廣大地方志工作者的輝煌業(yè)績,為新時代地方志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歷史鏡鑒、規(guī)律認識和實踐智慧,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持編纂《中國地方志年鑒》。2022年卷包括專題圖片、特載、大事記
本書聚焦境外游熱門旅行線路,推陳出新,游程加以作者本人詳細指導,原創(chuàng)性強,質量較高。本書是為想要走出國門暢游世界的人所寫——書中介紹了國人用現在可能又可行的辦法去境外觀光的具體方式——既有參團境外游,又有自助、半自助境外游——既推出觀光線路,又介紹旅途中與吃住行游各個環(huán)節(jié)有關的技巧和竅門,通俗易懂好掌握,方式簡單切實可
本書極其全面地介紹了新疆伊犁州的旅行資源,從景點、線路,到吃住購娛,無所不包。本書共分為21個章節(jié):第1章“歡迎來伊犁”對該地區(qū)的概況、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等內容進行了概括性綜述,讓讀者對目的地有一個宏觀性的認知。第2章至13章是將伊犁州所有的縣市分開詳解(其中包含建設兵團管理的可克達拉市),每一個章節(jié)都包含概覽、景點p
本書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關于南宋官窯瓷器傳統(tǒng)技藝的文章三篇。其中兩篇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老虎洞和郊壇下兩處窯址出土的南宋官窯瓷器和瓷片進行研究,探討南宋官窯的制作工藝、紋樣、色澤等。然后在研究的基礎上,以實驗的方式,進行試燒,從實踐上對南宋官窯進行復原研究,并且記錄下實踐過程中的心得,形成文章,進一步驗證南宋官窯的
本書是展現著名民間舞藝術家池文海一生的圖片資料合集。池文海(1937.12-2004.05),男,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會員,我國著名民間舞表演藝術家。安徽省廣德縣清溪鄉(xiāng)人,1957年起在長興縣花鼓劇團任導演兼主要演員(花旦),1970年調入長興縣文化館。池文海藝術精湛,造詣獨到,他獨創(chuàng)的表演動作,被中國舞蹈界稱為“池氏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