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本書的基本認識
(1)一些西方翻譯理論被當作普遍翻譯理論,即局部理論被當成普遍
理論。(Holmes, 2000: 172-184)
傳統(tǒng)的翻譯策略和技巧缺乏具體語言對之間轉換的針對性,所謂的歸化、異化、直譯、意譯、增詞、減詞等似乎適用于所有語言對之間的轉換,適用于任何翻譯方向。本書旨在根據(jù)漢英語言文化差異,探討真正適用于漢英翻譯的翻譯策略。
(2)傳統(tǒng)上對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缺乏系統(tǒng)性和一致性的認識,導致翻譯研究中存在語言學派和文化學派,并且兩者之間仍然存在未能調和的沖突。
這種現(xiàn)象同樣存在于漢英翻譯研究和實踐的環(huán)境之中。本書認為,漢英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漢語語言文化的界限性較弱,英語的界限性較強。這種統(tǒng)一性的差異認識,將能有效幫助我們認識和解釋翻譯現(xiàn)象,并指導翻譯實踐。由此,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學派和文化派的翻譯理論產生的矛盾是源于對語言和文化缺乏統(tǒng)一性的認識。
(3)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脫離實踐,翻譯學的家園很難建立。
Munday(2012: 20)指出,按照 Homles 的框架,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就成了兩張皮。翻譯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離開了實踐,把大量精力消耗在從其他學科汲取營養(yǎng)構建普通翻譯理論,結果翻譯研究就具有了所謂的多學科性,其代價是沒有自己的家園。因為其他學科的理論往往是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并不是針對解決翻譯學的基本問題而提出的。一切理論都根植于實踐。翻譯學的基本問題是實踐問題,實踐問題若得不到解決,翻譯學也就失去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的根基,無法把翻譯學建成一門有系統(tǒng)、有層次的學科體系,更無法對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帶來啟示。當前翻譯學對其他學科帶來的啟示甚微,這與翻譯學的基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密切相關。
(4)提倡建立翻譯類型學。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構建的翻譯學框架必須做到:把翻譯實踐研究作為翻譯學的基礎,重視個性和共性的研究,由個性走向共性。要做到這點,很有必要建立起翻譯類型學。翻譯類型學的建構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譯者研究:翻譯學研究的起點從實踐出發(fā),實踐的主體是譯者。譯者所從事的翻譯活動有個性:具體的兩種語言、具體的翻譯方向、具體的原文體裁、具體的翻譯類型(口譯還是筆譯)。譯者自身存在個性:母語、人格、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價值觀、翻譯理念等。
譯者個性翻譯活動表現(xiàn)的載體是譯作。由此,通過譯作來研究譯者,研究翻譯過程,探究譯者所遵循的翻譯實踐原則。單個譯者譯作的研究方法如圖 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