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熱度持續(xù)不減,但是在西班牙,《三國演義》的傳播與譯介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三國演義》現(xiàn)有西班牙語譯本的翻譯、出版模式,從生態(tài)類、物質類、歷史類、社會類和語言類文化負載詞五個層面,結合《三國演義》西譯本中的翻譯實例歸納總結其翻譯策略、文化轉換問題,以其在西班牙的傳播接受
第一部分是第1、2、3章,主要是聚焦波斯和波斯與希臘之間的關系,分析戰(zhàn)爭的起源,認為波斯地方管理的松弛、地方矛盾的復雜、波斯對希臘半島內部的干預是希波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包括第4-10、合計7章,主要從軍事的角度分析戰(zhàn)爭的勝負和主要戰(zhàn)役的歷史地位,展示了歷史現(xiàn)實中的希波戰(zhàn)爭的真實面貌。第三部分包括最后四章,
縱覽世界文學史,自然主義是繼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之后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思潮之一,在19世紀歐洲社會大變革、自然科學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文學領域的變革也悄然發(fā)生,自然主義文學初步形成。本書稿以19—20世紀自然主義對英國作家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實證批評、審美批評等方法,在對自然主義影響問題進行詳細考證的
人文傳統(tǒng)系列叢書的英文版由全球教育出版機構麥格勞-希爾教育集團出版。本套叢書自從1992年面世以來,至今已改版七次,是國外諸多世界知名大學人文系的教材,在讀者中享有很高的評價。本套書以其跨學科的知識譜系、全球化的學術視角、圖文并茂的表達方式,探討和研究世界文明的脈絡,內容涵蓋世界范圍內歷史、哲學、宗教、民俗、文學、繪畫
.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全英文西方文明史教材,系統(tǒng)講述從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到現(xiàn)代的西方文明發(fā)展進程,體現(xiàn)中國視角和批判性思維。感謝國際關系學院、昆明城市學院,以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李文堂、北大歷史學系朱孝遠、北師大歷史學院楊共樂三位教授推薦,本書配套慕課已在“學習強國”“學堂在線”“智慧樹”“中國高校
隨著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中國影響力日益增強,我國與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對外界的了解與認識也就越來越迫切。在這個背景下,“區(qū)域國別研究”作為一個新興學術領域在國內迅速成長。區(qū)域國別研究是大國的需要,只有大國才有進行區(qū)域國別研究的強烈要求。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的對外交流活動不斷增加,對區(qū)域國別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凸顯,國家對
本書涉及的時間從史前時期到中世紀,主要介紹了亞歐非等區(qū)域在此時間段內從文明的誕生到不斷演變的過程,以及在此期間主要的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特點。
全書以四川大學2035先導計劃文明互鑒與全球治理首席專家曹順慶在《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開設的文明書寫與文明互鑒欄目為基礎,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參與,以重寫文明史為核心,探討為文明定義提出中國方案的可能性。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思想家都參與過世界文明史人類文明史的建構和書寫,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認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
盡管不同種族、國家之間的割裂、沖突、戰(zhàn)爭一直在上演,但人類對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美好世界的憧憬一直沒有泯滅過。在這一過程中,古代東地中海共同體建構研究(公元前1361-前332年)無疑是人類探索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有確鑿文獻可考的較早的典型歷史實例之一,非常值得中開展跨學科研究,回顧和總結其中所蘊含的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