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東周、西周時期的飲食、服飾、游戲、禁忌、居住,以及各種習俗。作者在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之外,增加新的考古、文物的新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梳理,并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理論框架,完整的將兩周人們的生活狀況做了細致的描寫,真實地展現(xiàn)當時的風土人情。此書完整的敘述了周代社會的基本面貌,以及人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形象地
該書是一本講述日韓兩國海女文化的社科類書籍,作者通過拍攝和采訪海女,切實記錄了她們以海為田,徒手潛到海中捕撈魚貝的原生態(tài)文化,并對海女的歷史及各地海女節(jié)進行了講述,旨在通過此書呼吁大家關注邊緣民俗、文化,關愛海洋。
本書是由上海市社聯(lián)組織的對2015—2016年上海市整個學術狀況的研究報告。本書由許明先生任執(zhí)行主編本著學術開放、學術獨創(chuàng)、學術為本的原則,請滬外、本地及海外三方面的學者對2015—2016年上海的學者和學術成果作了回顧和點評,反映了上海學術的全貌。
《狂歡與日!窂闹腥A帝國晚期的民間廟會這一生活空間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會轉型時期的民眾生活與大眾文化。本書是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10余年間關注民間文化與基層社會歷史的初步結果,分概說、地域研究、個案研究三個部分,并附有關理論、方法論的探討。全書內容恰如其名“狂歡與日!,揭示了廟會這一類游神祭祀活動的基本特征,
中國莽人約于20世紀初從越南遷至中國云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50年代末期從簡單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2009年5月正式歸屬布朗族,但保留莽人稱謂。據(jù)2010年金平縣人口普查統(tǒng)計,該縣共有莽人722人,主要生活在金水河鎮(zhèn)。本書對莽人的社會文化變遷進行了研究。作者以人類學“整體觀”來審視莽人的信仰與儀式
中國擁有悠久豐富的慈善理念與實踐,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在歷史長河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義葬不是單純的慈善問題,還與喪葬禮儀、移風易俗、基層管理、救災濟貧、災民流民、會館公所、城市空間、近代轉型等諸多問題密切相連。回首這些傳統(tǒng)慈善文化,常有“換了人間”的感慨,然而當前慈善公益中的種種問題,與歷史上頗多類似之處,原來歷史從未走
本書內容主要是以藏族村落社會為主題的文化人類學研究,特別提及了與本書有深刻聯(lián)系的婚姻和家庭經營問題,并追溯其研究史。但本書并非只以呈現(xiàn)關于喜馬拉雅西部地區(qū)藏族社會的詳細研究成果為目的,而是旨在通過參考和借鑒相關藏族農村社會以往的研究成果,論述藏族社會的類型。
《宇陡數(shù).祭祀經文篇(中)/彝文文獻經典系列》主要收錄的是古彝文文獻中的祭祀經文,內容包括喪祭獻酒、解冤、論神醫(yī)、冤愆的產生、天地冤等章節(jié)。所謂的祭祀經文就是給亡者解除冤愆的經書。彝族認為人死后其靈魂應該回歸中央故土與祖先團聚,但如果亡者有冤愆罪過,就回不到祖先身邊,因而需要布摩為其解冤,從而出現(xiàn)了祭祀經文。
儀式行為產生文本。在儀式敘事中,口頭敘事與儀式是同構互文的關系。本文以東巴敘事傳統(tǒng)為研究個案,重點研究儀式敘事中的程式化特征!皟x式程式”是儀式主持者進行儀式敘事和表演的內部運作法則及組織單元,是口頭傳統(tǒng)與儀式敘事的聯(lián)結點,也是儀式敘事的程式單元的總和。東巴儀式中普遍存在著高度程式化了的表演單元,包括表演動作技法、表演
內容涉及儀容禮儀、坐立行走禮儀、服飾禮儀、寒暄禮儀、稱呼禮儀、握手禮儀、名片禮儀、介紹禮儀、日常交往禮儀、交談禮儀、電話禮儀、書信與郵件禮儀、拜訪與待客禮儀、辦公場合禮儀、面試場合禮儀、職場人際交往禮儀、商務公務禮儀、禮品禮儀、舞會禮儀、宴會禮儀、會務場合禮儀、婚壽喪禮儀、應對媒體禮儀、涉外涉教禮儀、校園禮儀、游覽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