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是中國佛教歷史上影響*大的幾部經(jīng)典之一,義理深圓,徹法源底,自古有“開悟在楞嚴”的說法。但同時又因體系龐大,包羅萬象,語言精簡,而號稱難讀。雖各代名家注疏甚多,但由于注經(jīng)體例和語言的障礙,一般愛好者甚至研究者都難以從古注疏入手研讀。此書系在作者于佛學院講授《楞嚴經(jīng)》的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其特色在于以現(xiàn)代讀者易
《壇經(jīng)》是禪宗的奠基之作,對唐代以來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今天的人讀《壇經(jīng)》,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淺,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備受鼓舞。本書作者試圖以講座的形式,打破現(xiàn)代讀者與佛教文化的隔閡,祛除因缺乏實際修持而導致的對《壇經(jīng)》的片面認識,幫助讀者從整個佛教史、禪宗史的背景中深入領悟《壇經(jīng)》的無窮法味,最終得到佛法
人性的進化,其實是一部心靈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從樹上走下來,為了不被洪水猛獸滅掉,開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這份思考,促使人類腦洞大開,奇思妙想,結出許多燦爛的智慧果實,超越其他動物,走出一條從動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進化之路。 為理清人類心靈世界形成與發(fā)展的脈絡,弗雷澤歷時五載,從人類早期的自然崇拜、靈魂觀念及
宗教社會學(第六輯)
在當今“全球化”的國際局勢中,文化意識和文化戰(zhàn)略的地位已越來越突出,而在文化發(fā)展、文化建設和文化交流中,宗教研究是其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宗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受歷史變遷、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此外,由于背景復雜、定位困難、領域廣泛以及問題敏感,又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作為仍在形成中的學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既
青原行思是初期禪宗文化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禪宗剛興起時經(jīng)歷了雙重革命:其一,是六祖慧能的《金剛經(jīng)》革命,發(fā)展高峰是洪州宗“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標志著佛教在組織上和制度上完成中國化。其二,是七祖行思的《易經(jīng)》革命。青原禪系以《周易》為基礎,試圖從佛教立場消解不同宗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優(yōu)點,建立將文化和修行融為一
宗教自誕生以來就與人類文化有著密切關聯(lián),一些宗教甚至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對待宗教應該具有一種文化感,形成我們探究宗教的文化意識,表現(xiàn)出評價宗教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鑒賞。本書包括對宗教與文化的綜合論述、整體思維,并深入探究宗教與文化戰(zhàn)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文明對話以及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等
佛教官寺,即唐代通過皇帝詔敕在全國諸州統(tǒng)一設立、制度整齊劃一、承擔若干特殊功能的官立佛教寺院。佛教官寺既是唐代國家宗教政策和宗教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唐代全國佛教寺院網(wǎng)絡的核心組成部分!短拼鸾坦偎轮贫妊芯俊吩谙到y(tǒng)梳理相關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既有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辨析了關于唐代佛教官寺制度淵源的三種主要觀點;研究了
宗教思想歷史悠久,涉及我們理解宗教所必需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如宗教的本質(zhì)、宗教的價值、宗教思想精神及其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反映、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以及對宗教自身核心理論探究所必須觸及的宗教神學等方面。本書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討論,一為“宗教與思想、精神”,二為“宗教與哲學、神學”,三為“宗教與倫理、科學”,從宗教思想與現(xiàn)實
宗教與社會的關聯(lián),是人們關注宗教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宗教學從一開始就注重研究宗教社會問題、形成宗教社會理論,其熱點和焦點就是厘清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分析宗教在具體社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受其社會的決定和制約以及對其社會的影響和反作用。本書集中探討中國社會的宗教問題,包括宗教的社會理解、宗教與社會互動及和諧關系、宗教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