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中主要收錄了我國明代學者象雄切旺扎巴及后世學者對《緣起理贊》的注疏。文中在分析《緣起禮贊》內(nèi)容及特點的基礎上,著重講述了《緣起禮贊》對中觀見地的補充和中觀見地的支撐架構作用,進而引申出《緣起禮贊》承上啟下的建構意義,并對其影響和定位作了合理的評價。
本書對藏文佛典《吉祥三菩怛經(jīng)典明燈》的西夏文譯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xù)之解喜解疏》和《吉祥遍至口合本續(xù)之廣義文》進行整理和對勘研究,共分為專題研究和譯注對勘兩部分。其中專題研究是對西夏文譯本進行歷史學、文獻學研究,主要涉及西夏文本的著者和傳者、藏文底本,以及文本的整理與?、內(nèi)容結構,西夏字詞釋義,文本中印度大成就者事跡等
本書梳理了天臺宗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通過對宗派創(chuàng)立、法脈傳承、核心典籍、僧團制度、教法海外傳播、教相判釋、諸法實相、懺儀修證、圓頓止觀等內(nèi)容的探討,闡述了天臺宗的形成與發(fā)展,深化讀者對天臺宗概貌的認知;在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精準表述概念的同時,更加重視原典名詞語境的解讀,盡量保持天臺宗教典中理論的純粹性與完整性,如實呈現(xiàn)其本身
本書稿為帕帕吉傳記,通過帕帕吉這一傳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寫印度文化、思想和修為等多個方面,也借由他與眾多的歐美人士的接觸、多次訪問歐美各國的經(jīng)歷,在豐富的細節(jié)上,使讀者身臨其境,切實體會印度智慧的獨到之處,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和啟發(fā)。《一切從未發(fā)生:帕帕吉傳(上)》主要記述了帕帕吉出生到五十六歲退休的經(jīng)歷,記載了印度文
本書對安多地區(qū)文昌神與二郎神造像藝術特征進行梳理,在“多民族文化認同”的視域下,以藝術學為切入點,在人類學、民族學的語境范疇中,重點分析這一地區(qū)文昌神與二郎神造像“多元化”的歷史原因、社會原因以及對外展示的表象,總結古代中國多民族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相互認同的對話方式,一方面以藝術圖像佐證在中國“民族融合”進程中,各民族
本選題是一部國內(nèi)原創(chuàng)的歷史社科選題。作者以原始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為準則,從歷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角度,帶我們重新理解上古神話背后的原型和本源,比如“月亮上為什么會有兔子?”“刑天的原型是什么?”“女媧補天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等等問題。書中有諸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如提出“夸父”的原型其實是一棵大樹,而“夸父逐日”神話的背后,其實
洞霄宮是杭州歷史上的著名建筑,其歷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其興衰與政治聯(lián)系極為緊密,是我們研究相關歷史文化的重要切入點。其創(chuàng)始早在漢武帝時期,唐高宗時期奉敕建天柱觀,后歷經(jīng)五代、宋、元各朝的不斷擴建,洞霄宮的規(guī)模和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影響日益提升。元末,洞霄宮毀于兵火,明代重修后,清乾隆年間再次毀于兵火。書稿雖然以杭州洞霄
佛教在中國并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模式或哲學體系,而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那些在佛教的影響下身體力行地參與信仰活動的慈悲眾生,也許才是構筑人間佛教家園的真正主體。他們在佛教傳播歷史背景下的生活狀態(tài)、行為方式、音聲表達、精神訴求等,與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的變遷與文化演進息息相關。本書試圖勾畫蕓蕓眾生在漢唐之際佛教香火里的生存狀態(tài),在
本套書共8冊,包括:詩詞卷、年譜卷、書信卷、影譜卷、書畫卷、永懷錄、譯著卷、文集卷。
本書以認知符號學的隱喻理論分析地下考古和地上材料,并以星圖模擬輔證,克服以往動物符號研究中“死摳字面意義”和“漫無邊際聯(lián)想”的兩難,從天人合一中厘清史前天文學發(fā)展和社會文化機制以及兩者之間逐漸拓寬的邊界,前者朝向實證科學,后者朝向人文哲學。已有研究表明,約10000年前,南稻北粟開啟中華農(nóng)耕文明。農(nóng)耕文明以天文歷法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