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研究論稿》所論涉及浪漫主義思潮與中西現(xiàn)代性問題、20世紀西方文 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以及現(xiàn)當代中國文藝學等諸領域。貫穿這些論域的主導思想是一種國際性的或跨文 化的比較文學研究視野,以及一種堅信“所有文學經(jīng)驗和文學創(chuàng)作都具有統(tǒng)一性”的比較文學研究意識。
這種源自韋勒克的比較文學觀被典型地體現(xiàn)在本書作 者對浪漫主義一現(xiàn)代性問題的普世性及民族性、20世紀西方文學文論與浪漫主義批評的共生性,以及現(xiàn)當 代中國文藝學的全球化問題思考之中。
《浪漫主義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研究論稿》由張 旭春編著。
張旭春,四川外語學院英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學士(1989)、四川外語學院英語系英語語言文學碩士(1994)、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99)、劍橋大學英語系防問學者(2003—2004),F(xiàn)任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英語學院院長。社會兼職有: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重慶市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利帶頭人、重慶市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浪漫主義批評史、20世紀西方文論和比較文學。已出版?zhèn)人專著一部、合著四部、譯著兩部;在《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國外文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文藝爭鳴》、ComparativeLiterature:East & West(《比較文學:東方與西方》)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
自序
第一編 浪漫主義與中西現(xiàn)代性問題
論浪漫主義與現(xiàn)代性
“任個人”與“興邦國”——魯迅早期思想中的浪漫主義因素與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
現(xiàn)代性、生態(tài)法西斯主義與生態(tài)批評
新中國60年拜倫詩歌研究之考察與分析
第二編 20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
文史互證與詮釋的限度
《采堅果》(“Nutting”)的版本考辨與批評譜系
《秋頌》研究中的兩種政治—歷史批評及其問題
寓言與象征——艾布拉姆斯與保羅·德·曼之爭
雪萊和拜倫的審美先鋒主義思想初探
第三編 中國文藝學諸問題與比較文學
文學行為與文化批判——后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的角色定位
文學理論的西學東漸——本間久雄《文學概論》的西學淵源考
自序
第一編 浪漫主義與中西現(xiàn)代性問題
論浪漫主義與現(xiàn)代性
“任個人”與“興邦國”——魯迅早期思想中的浪漫主義因素與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
現(xiàn)代性、生態(tài)法西斯主義與生態(tài)批評
新中國60年拜倫詩歌研究之考察與分析
第二編 20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
文史互證與詮釋的限度
《采堅果》(“Nutting”)的版本考辨與批評譜系
《秋頌》研究中的兩種政治—歷史批評及其問題
寓言與象征——艾布拉姆斯與保羅·德·曼之爭
雪萊和拜倫的審美先鋒主義思想初探
第三編 中國文藝學諸問題與比較文學
文學行為與文化批判——后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的角色定位
文學理論的西學東漸——本間久雄《文學概論》的西學淵源考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理論?——評《文學理論新讀本》的主導思想
“后現(xiàn)代文藝學”的“現(xiàn)代特征”?——評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
《文學概論》:周揚與蔡儀
他者眼光中的中國形象:在幻象與真實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