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龍是明代后七子復古詩學的領袖人物,詩名高于當代,影響及于清初百余年。本書是李攀龍詩文集的**整理注釋本,貫徹了深度整理原則。正文以清代李攀龍九世孫李獻方家藏隆慶舊版《滄溟先生集》,經濟南學者周樂、花壽山、王德容?钡牡拦獗緸榈妆,參校明代張道弘校本、明刊佚名殘本、清光緒乙未刊本、《四庫全書》本、宋光廷《補注李滄溟先生集選》等多種版本而成。本書對李攀龍詩文中的典故史實和疑難字詞進行了詳細注釋。書中前言對李攀龍的生平事跡和詩歌主張、詩歌成就進行了深入論述。附錄盡可能地收錄了有關李攀龍的生平資料和研究資料,附錄一為家世生平資料;附錄二為悼念詩文,附錄三為詩文著錄及諸本序跋,附錄四為有關詩文評論,附錄五為行年事跡考略(年譜簡編),附錄六為主要參考書目。本書是明清別集叢刊中的一種,對于全面深入研究李攀龍和明代文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前言
李攀龍(一五一四一五七〇),字于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qū))人。相傳其故居白雪樓在濟南東郊王舍人莊東北,華不注、鮑山之間,東距韓倉約十里,今已不存。因家近東海,自號滄溟,人稱滄溟先生。李攀龍主盟嘉、隆之際的文壇,爲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詩名高於當代,影響及於清初百有餘年,是有明一代詩文大家之一。
李攀龍生當明代中葉,仕於嘉靖、隆慶兩朝。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李攀龍賜同進士出身,試政吏部文選司,第二年以疾告歸。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授刑部廣東司主事,三年之後升任員外郎,尋遷山西司郎中。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外放順德(今河北邢臺)知府,有政績,三年後擢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不滿一年卽拂衣東歸;從此隱居故里,十年不起。隆慶(一五六七)改元,起爲浙江按察司副使,二年後遷參政,尋遷河南按察使。隆慶四年(一五七〇),母喪毀頓,暴疾而卒,終年五十七歲。
李攀龍一生的文學活動,大體與其仕宦生涯相終始。其生平,大體可分爲六個階段。
一
李攀龍的先世無所稱名,其父李寶以貲事德莊王爲郎〔一〕。攀龍幼時家貧,與其母張氏相依爲命。家徒四壁立,靠母紡織艱難度日,率日一飰,卽再飧,必鮮飽〔二〕。而其母爲使兒子成才,決心供其讀書,並將家遷於學宮附近,令其就近請教塾師,伏臘行經師脩,脫珥簪取給焉〔三〕。攀龍自奮於學,十八歲入縣學爲諸生,並取得府學廩生資格。就在這一時期,攀龍與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後爲內閣大學士,有文名)、許邦才(後爲王府長史,濟南詩人)約爲知交,三人情趣相投,終生爲友。當時府學在今大明湖南偏,殷氏居趵突泉西側,許家在大明湖旁側水村,大明湖、趵突泉成爲李攀龍等常往聚會之處,也爲李攀龍常往讀書之處。趵突泉爲濼水之源,水湧若輪;大明湖匯瀦諸泉,爲濟南景勝集中之地。湖泉之上,林木蒼翠,景致優(yōu)美,並有唐宋以來李白、杜甫、曾鞏、蘇轍、元好問、趙孟頫、張養(yǎng)浩、邊貢等的游蹤詩跡,詩人徜徉其中,俯仰湖山,領略泉音柳韻,觸摸前代詩人的詩心詩境,切磋詩藝,陶冶自己的情性、品格。
......
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明代后七子復古運動的領袖之一,詩名高于當代,影響及于清初百有余年。
李伯齊,山東聊城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曾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學科學位點負責人,兼校圖書館館長。出版過《何遜集校注》(中華書局)、《李攀龍集》(點校本,齊魯書社)、《李攀龍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文學史》(山東人民出版社)、《全本新注聊齋志異》(人民文學出版社)、《聊齋志異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