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次將中國已佚而存藏于日本的所有《王勃集》抄本,輯校錄文,包括:正倉院藏《王勃詩序》41篇、上野博物館藏《王勃集》卷28、東京博物館所藏《王勃集》卷29 30 及其他書物殘卷(卷28《陸錄事墓志》的一部分、卷29《祭高祖文》等)四部分,并利用史書、類書、總集、別集及晚清王勃集注本,對上述篇章進行字詞?、典故考 證,特別致力于用王勃其他文章中的用語及典故,以王勃注王勃的獨特方式,深度揭示王勃作品的內(nèi)在構(gòu)思與前代、同代的淵源承續(xù)。此外,經(jīng)日本各館藏單位授權(quán),將上述4類 抄本文獻高清彩色影印,供研究者圖文對照參讀,對王勃和唐代文學研究,將產(chǎn)生積極有益的影響。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爲四傑,如杜甫在《戲爲六絶句》其二中所詠楊王(一作王楊)盧駱當時體(《杜詩詳注》卷一一),王勃是代表初唐的文學者。而日本傳存的王勃的文集,反映了王勃文學在中國盛行的情況。
王勃未滿三十歲即已離世,其短暫的一生,可分爲幾個時期。筆者在《舊唐書》卷一九〇上《文苑上·王勃傳一四〇上》、《新唐書》卷二〇一《文藝上·王勃傳一二六》和楊炯《王勃集序》的基礎(chǔ)上,參考近代學者的研究近代人編纂的王勃年譜有清姚大榮《王子安年譜》(《惜道味齋集》),鈴木虎雄《王勃年譜》(《東方學報京都》,一九四四年),田宗堯《王勃年譜》(《大陸雜誌》第三十卷第十二期,一九六五年),劉汝霖補訂《王子安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子安集注》附録三,一九九五年),張志烈《初唐四傑年譜》(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二年),傅璇琮、陶敏《新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初盛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六種。,對王勃的生平作如下簡單的介紹。
一般認爲王勃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六五〇)。麟德元年(六六四),王勃給被朝廷派遣到關(guān)內(nèi)巡迴的劉祥道的上書,王勃的名字纔爲世人廣知。此後,他被任命爲沛王(李賢)府修撰。另,雖其傳記并沒有記載,但是他在任沛王府修撰之前可能在江南地區(qū)旅遊。年輕的王勃對自己的將來滿懷期待,但是在總章二年(六六九),他卻被逐出了王府,隨後前往蜀地。咸亨二年(六七一),王勃從蜀地返回京城參加科舉考試,被任命爲虢州參軍。後因罪被判死刑但又逢大赦,返回故鄉(xiāng)。爲了照顧任交阯縣令的父親,上元二年(六七五)王勃又從故鄉(xiāng)奔赴洛陽。他經(jīng)由運河、長江等水路,途經(jīng)南昌,最後到達了廣州,後於上元三年(六七六)死於南方。由此,他的一生可以分爲四個階段,即沛王府時期、蜀地滯留時期、虢州參軍時期、南行時期。
日本傳存的王勃作品,有些無法判定其創(chuàng)作時間,但這些作品卻橫跨了王勃一生各個時期。
一、 日本傳存的王勃集
現(xiàn)在日本流傳的王勃文集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兩卷卷子本,其中一卷爲《王勃集》卷廿八,另一卷則爲?zhàn)みB而成的《王勃集》卷廿九、卅卷。前者收藏在上野家,後者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該鈔本的抄寫字體均爲楷書,每行字數(shù)不定,但基本上爲十六字,或十五字到十七字(部分爲十八字),所用紙張爲楮紙。紙縫、卷頭及卷尾等幾個地方蓋有興福傳法方印。從這些共同特點來看,可判斷這兩個卷子屬於同時抄寫,且應(yīng)該源於同一帙的《王勃集》。以內(nèi)藤湖南爲首的大多數(shù)研究者指出,該卷子是在中國抄寫的鈔本,即唐鈔本據(jù)大阪市立博物館編《唐鈔本》(京都:同朋舍出版,一九八一年)等。。根據(jù)卷頭目録來看,本來卷廿八抄寫的應(yīng)爲四篇墓誌,但是第一篇墓誌《達奚員外墓誌》銘文的第四行後黏連的卻是第三篇墓誌《歸仁縣主墓誌》的部分,而《達奚員外墓誌》銘文第四行開始至第二篇《陸録事墓誌》録事二字由於蟲損而無法判讀。內(nèi)藤湖南解讀爲録事。如後所述,湖南的解讀是正確的。的部分則被裁剪了。據(jù)目録來看,卷廿九應(yīng)有一篇行狀和六篇祭文,但是行狀後半部分被裁去了。祭文中的最後一篇作品《祭高祖文》也被裁去了不可思議的是,《王勃集》卷廿九中的六篇祭文似乎每一篇都在被裁剪下來後又被重新黏貼起來。關(guān)於這個問題,我已在《中國典籍日本古寫本の研究》(NewsletterNoⅡ二〇一五年七月)、《戻りそこねた一篇王勃集卷二十九の祭文と神田家舊藏祭高祖文》中介紹過。,該作品後來在京都神田家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爲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
關(guān)於卷廿八的《陸録事墓誌》,分別在二〇一一年、二〇一八年、二〇一九年各發(fā)現(xiàn)了其被裁剪下來的部分。二〇一一年發(fā)現(xiàn)的一張有三行文字,二〇一八年發(fā)現(xiàn)的兩張各有三行文字,二〇一九年又發(fā)現(xiàn)的一張有十二行文字。發(fā)現(xiàn)的四張中,兩張是墓誌的序文部分,但從內(nèi)容來看,兩張部分的內(nèi)容並不是連貫的;而剩下的兩張爲銘文的前半部分?梢酝茰y,包括這四張在內(nèi),《陸録事墓誌》至少被分割成了八個部分。而《陸録事墓誌》的剩餘部分,以及另外一些被裁剪下來的部分迄今尚未被發(fā)現(xiàn)。
第二種是僅抄寫了王勃詩序作品的,被稱爲《(王勃)詩序》,一直保存於奈良正倉院。卷末寫有慶雲(yún)四年(七〇七)這一日本年號,因此該卷子應(yīng)屬於日本人抄寫的。該卷子是由染成白、茶、黃、紅、縹等顔色的三十張麻紙黏連而成。麻紙在當時是最高級的紙張。該寫本的抄寫文字在字體上模仿了當時中國流行的歐陽詢書法,有行書和草書的特色以上介紹《詩序》部分,參考《平成七年正倉院展》(奈良:奈良國立博物館,一九九五年)、《正倉院寶物特別調(diào)查紙(第2次)》、赤尾栄慶《聖語藏經(jīng)卷管見調(diào)查報告にかえて》(均《正倉院紀要》第三二號,奈良:正倉院事務(wù)所,二〇一〇年)。。每行字數(shù)不定,行間有些地方的文字是補寫上去的,這些文字並非後世所補寫,而是抄寫者在抄寫過程中有意識地添加上去的。由此可知,該寫本的目的並非是試圖複製一個與原本一模一樣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