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觀星者仰望銀河的浪漫想象,到現代望遠鏡捕捉到的遙遠星系團;從銀河系神話傳說的文化密碼,到暗物質、暗能量等當代天體物理學前沿的謎團……宇宙的本質,是否永遠超出人類的理解?
宇宙一直是人類不斷探索的對象,在這本短小精悍的著作中,奧·格拉爾以生動的筆觸講述星系的觀測歷史、主要天文學家、星系的類型與演化、宇宙結構的起源等,呈現星系研究的整體景圖,揭示了宇宙與人類千萬年來的羈絆,展現了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方法與未來研究方向。
翻譯奧·格拉爾的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樂趣。
當出版社編輯發(fā)來英文版書稿,問我是否愿意翻譯時,我第一時間上網去搜索相關的中文圖書。一方面,我想評估這本書的獨特價值倘若已有眾多同類書籍,且切入角度類似,那么翻譯價值就有限;另一方面,我也需要一些教材以外的參考資料。出乎意料的是,市面上幾乎找不到類似的圖書。仔細一想,這或許是因為星系研究還在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空間望遠鏡與超級計算建模仿真的迭代革新,宇宙的神秘面紗正被一層層揭開,而深耕星系研究十余年的作者奧·格拉爾,自然想要分享給讀者其中的一些知識。
才翻譯到第十頁,作者的謙遜與客觀便讓我暗暗贊嘆。作為深諳科學本質的科研工作者,奧·格拉爾早已習慣與不確定性共舞。他坦言對星系與宇宙的探索還沒結束,因
此我在整本書中都盡量區(qū)分事實和理論……也許20年或200年后,某些這里總結的事實被證明是錯誤的或被誤解的。我們還在努力了解星系與宇宙。這不禁讓我想起費曼在《科學的不確定性》中所說的: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是不確定的。這種與懷疑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經驗很重要。我相信它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并且能夠應用于科學以外的領域。當作者回顧人類對仙女座的認知歷程從千年前的模糊觀測,到掌握距離測量技術后,終于確認仙女座星云是銀河系之外的星系,而非太陽系內的行星時,他感慨道:科學發(fā)展不是線性的……我們努力得出一個自洽的世界觀,常認定自己的解釋是對的。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錯的……拋棄錯誤假設需要時間與謙遜的心。這般對科學本質的深刻洞見,令人由衷敬佩。
整本書中,最讓我著迷的是第5章星系與宇宙,為其故事性最強。此前,在閱讀各種星系類型的介紹時,我就已經開始好奇:星系怎么這么多類型?它們各是怎樣
形成的呢?原來,這些問題的答案在第5章等著我呢。作者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講起,徐徐展開一部史詩。故事里的星系不但有著自然生死的生命周期,還會相互作用、發(fā)生合并;質量小的會被大質量的鄰居捕獲,在這場捕食游戲中,捕食和被捕食者都會經歷重塑。至于作為故事背景的暗物質暈、宇宙網等概念,作者在第4章都做了解釋,畢竟它們就是在研究星系的過程中被發(fā)現的。即便這些概念讀起來有點艱澀,也不會影響閱讀的樂趣,因為它們自帶精彩的科研故事。
而最讓我擊節(jié)贊嘆的,是作者字里行間噴薄而出的正義感。一般的科普書中論及宇宙膨脹,往往只關注哈勃的觀測數據如何讓愛因斯坦感嘆自己犯了人生中最大的錯
誤,大學教科書也常常把所有功勞都記在哈勃頭上。作者提到哈勃的名字因此無處不在:哈勃流、哈勃圖(盡管最先使用這種方法的是倫德馬克)、哈勃常數(盡管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勒邁爾),以及當代最著名的哈勃望遠鏡。作者犀利地指出,人們忘記了是斯里弗的細致觀測發(fā)現了紅移,忘記了倫德馬克和維爾茨。然而應該受責備的不是哈勃本人,錯在我們。為了賦予自己短暫而混亂的生命一些意義,我們想象自己是各自傳奇中的英雄,并強行將歷史塑造成一出出滿是英雄和惡棍的小型戲劇。……我們將這些事件套入英雄踏上征途的敘事,而哈勃就是另一個赫拉克勒斯。正因如此,我們將發(fā)現歸功于個人并神話他們?yōu)樘觳。這或許會讓傳記引人入勝,讓電影屢獲殊榮,卻將無數科學家排除在這些敘事之外,他們的辛勤工作和杰出見解被低估。……真相是: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生活中也談不上有什么英雄氣。真正具有英雄氣的是科學努力本身,是我們這種生命短暫、脾氣暴躁的靈長類物種不斷努力,超越純粹本能,通過思考和理性力求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的過程。
我很高興,這本書的中文版要和讀者見面了。這本書的豐盈是多維度的:條理清晰的星系科普、與時俱進的科研成果,以及閃爍其中的科學精神。
希望翻開這本書的你,也會喜歡。
奧·格拉爾(OR GRAUR),英國樸次茅斯大學宇宙學和引力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副教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譯者簡介:
周曉青,慕尼黑工業(yè)大學碩士,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光電子物理博士,曾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現在西湖大學從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