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于《國家珍貴古籍叢刊》系列,本系列入選《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guī)劃重點出版項目(第二批)》,按照品種完整、注重普及、體現(xiàn)價值、避免重復(fù)的原則,從第一至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選取時代早、流傳少、價值高、經(jīng)典性強的五十種善本高精彩印,每種均請該領(lǐng)域?qū)<易珜憣?dǎo)讀,促進古籍成果整理!端伪纠钐孜募窞樵撓盗械诙嬋脒x典籍之一,版本選用國圖珍藏的宋蜀刻本,極有?眱r值。此本首葉、卷端、卷末鈐印甚多,如﹃朱之赤﹄朱文方印、﹃臥庵道士﹄白文方印、﹃二知齋﹄朱文方印、﹃朱之赤鑒賞﹄朱文長方印、﹃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朱文長方印、﹃臥庵所藏﹄朱文方印、﹃留耕堂﹄朱文長方印等,可知爲朱之赤舊藏。本次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副館長劉波撰寫提要,四色高精影印,延續(xù)《國家珍貴古籍叢刊》系列精品制作標準,為讀者呈現(xiàn)宋刻典籍原貌的每一個細節(jié)。
提要
《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唐李白撰。宋刻本,卷十五至二十四配清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繆曰芑刻本。因是在蜀中(今四川眉山地區(qū))刻印的,故又稱『宋蜀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收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名録號〇一〇二五)。
李白(七〇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生於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一帶)。唐神龍初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今屬四川江油)。開元十二年(七二四),李白離蜀游歷四方。天寶元年(七四二)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天寶三年因權(quán)貴讒毀離開長安,漫游東魯,北上塞垣,以詩酒自適。安史之亂期間,入永王李璘幕府,至德二載(七五七)永王兵敗,受牽累入獄,流放夜郎。乾元二年(七五九)遇赦東歸,寶應(yīng)元年(七六二)卒於當塗(今屬安徽)!杜f唐書》《新唐書》均有傳。
唐代前期,國勢強盛,文化繁榮,詩歌藝術(shù)發(fā)展到歷史高峰,有作品流傳至今的詩人多達兩千多位,其中以李白和杜甫成就最突出、聲名最顯赫,并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氣概豪邁,風(fēng)格激昂奔放,筆調(diào)縱逸奇詭,當時便風(fēng)靡天下。杜甫與李白交往頗深,他曾作詩贊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又形容李白﹃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千百年來,李白廣受推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衆(zhòng)多人士的努力,李白作品得以多次結(jié)集,其文集日臻完善。他曾將平生詩文托付友人魏顥,文稿卻不幸於安史之亂中散失,後來魏顥搜集到一些殘稿,編爲《李翰林集》二卷。李白族叔李陽冰在其逝世後,集其詩作編爲《草堂集》十卷。北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樂史(九三〇一〇〇七)在此基礎(chǔ)上﹃又別收歌詩十卷﹄,編成《李翰林集》二十卷,又﹃於三館中得李白賦、序、表、贊、書、頌等﹄(樂史《李翰林別集序》),編爲《別集》十卷。宋敏求(一〇一九一〇七九)基於樂史所編《李翰林集》,從治平元年(一〇六四)王溥家藏《李白詩集》中補充一百〇四篇,熙寧元年(一〇六八)又從魏顥編《李翰林集》中補充四十四篇,加上他處所見七十七篇,合計一千零一篇,編爲三十卷,所收詩文數(shù)量遠超之前各集,但也有部分誤收。後來曾鞏(一〇一九一〇八三)得其書,又重加編次。元豐三年(一〇八〇),蘇州太守晏知止將此書交給毛漸,囑其校正刊行,這是李白詩文集首次付梓,世稱蘇本。蘇本今已不傳。此蜀刻十一行本係據(jù)蘇本翻刻。
全書三十卷,以文體編排。第一卷爲舊集序文、墓志墓碑,收有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顥《李翰林集序》、樂史《李翰林別集序》,反映了此前李白詩文集的編纂完善過程。第二至二十四卷歌詩,分爲古風(fēng)、樂府、歌吟、贈、寄、別、送、酬答、游宴、登覽、行役、懷古、閑適、懷思、感遇、寫懷、詠物、題詠、雜詠、閨情、哀傷二十一類。第二十五至三十卷收古賦、表、書、序、贊、頌、銘、記、碑、文。
此本避諱不嚴格,對北宋諸帝及其祖先名諱,如﹃玄﹄﹃敬﹄﹃鏡﹄﹃讓﹄﹃恒﹄﹃貞﹄等,均或避或不避。《中國版刻圖録》歸納:﹃宋諱「搆」字有避有不避,「構(gòu)」「慎」字都不缺筆。﹄對南宋高宗趙構(gòu)的嫌名﹃搆﹄字避諱,説明其刊刻時間最晚應(yīng)在宋高宗時期,可知此本爲南宋初期刻本。
現(xiàn)今存世宋刻李白詩文全集惟有宋蜀刻《李太白文集》,傳世僅兩部,除此國家圖書館藏本外,日本靜嘉堂文庫另藏有一部。靜嘉堂本雖是完帙,但存有一些字詞不清和缺字的地方;而國圖本在宋刻的部分,凡字跡模糊、缺字或字殘的地方,都有填補、貼補及描修的痕跡,所配補的繆本,又是經(jīng)過精心校勘的善本,給學(xué)界研究李白詩文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版本。
此本首葉、卷端、卷末鈐印甚多,如﹃朱之赤﹄朱文方印、﹃臥庵道士﹄白文方印、﹃二知齋﹄朱文方印、﹃朱之赤鑒賞﹄朱文長方印、﹃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朱文長方印、﹃臥庵所藏﹄朱文方印、﹃留耕堂﹄朱文長方印等,可知爲朱之赤舊藏。朱之赤,字守吾,號臥庵,明末清初休寧(今屬安徽)人,居蘇州。明亡後入南京朝天宮爲道士。學(xué)問淵雅,通天文術(shù)數(shù)。富藏書,嗜書畫,精鑒別。輯有《臥庵藏書畫目》。(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