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是老百姓常掛嘴邊的一句俚語,典出電影《滿意不滿意》。《肉就是排骨舌尖上的個人敘事》與其他描寫飲食生活的圖書不同,為舌尖別樣的風味敘事,打開都市人吃的一扇新窗。通過獨辟蹊徑、系統(tǒng)細致的梳理與深耕,全景和廣角式記錄都市飲食生活。從日常的家常飯到葷素菜,從中式的大餅油條到西點,從節(jié)慶、民俗的吃到那些與人們關(guān)系密切的吃的往事和細節(jié)。這一舌尖對食物的多角度多側(cè)面全新觀察及多重品味,體現(xiàn)全書8章里:家常飯點、葷小菜、素小菜、吃里吃外、煙酒茶、逢年過節(jié)、開洋葷、老底子等。本書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在描寫中注重歷史背景,著力食物的老底子與當下的勾連,并置于歷史變遷發(fā)展歷程中。二是展現(xiàn)舌尖背后的歷史、文化、哲理,打撈起湮沒時間長河的上海往事與細節(jié)。三是融合自身及家庭獨有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味蕾,講科學(xué)重營養(yǎng),補充修正誤讀。四是寫作構(gòu)思別致,文字生動,形成篇與篇間的互動與輝映,也是一種閱讀的調(diào)節(jié)。
用舌尖品味上海的溫度與變遷。作為上海長江韜奮獎得主,17 部城市敘事作者袁念琪用一道菜的溫度,解凍一個時代的記憶。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這句經(jīng)典臺詞背后,就是《肉就是排骨:舌尖上的個人敘事》作者袁念琪40 多年來用心書寫的一座城市的飲食敘事。從中國首個飲食電視節(jié)目《小菜場》的制作人到文化學(xué)者,袁念琪用筆尖復(fù)刻上海人飲食生活的鮮活煙火氣,讓小菜場的市井之聲,成為讀懂上海的另一把鑰匙。
序:感受城市細部的奇異情趣
程小瑩
品味城市生活的味道,許多故事卻是有典故的。多有朦朧恍惚之感。袁念琪保持清醒,像酒水桌上唯一一個不喝酒的那位,世人皆醉我獨醒;還品出許多滋味,就一個人津津有味,娓娓道來,從這條馬路吃到那條馬路,從家常飯吃到葷小菜、素小菜;肉頭、骨頭;茶、湯、酒;吃西餐,開洋葷;從老底子到新社會。許多年前,袁念琪曾經(jīng)說故事有一天,幼小的女兒從書中看到壓縮餅干這個東西,說要吃。跑了好幾家店,總算買到,但女兒咬一口,就不朝壓縮餅干多看一眼。又有日子,女兒忽然念叨萬年青。便心生奇怪,女兒成長的年代,萬年青已成往事。她是如何曉得?想是有幾回同女兒路過賣餅干的地方,老遠聞到萬年青那熟悉的醇厚的蔥香味,袁念琪會脫口而出:萬年青。遂有女兒的記掛。
與袁念琪相識20余年,是一個編輯與一個作者的文字交集,從他的手寫文稿開始。我熟知他的電視臺的記者生涯與文字表述所長現(xiàn)場感與史料翔實,相得益彰。那時候,袁念琪的許多文字,我是會首先讀到的。這當然是因了他對我的好意。這我是看得出來的。我覺得像這樣的文字不變成鉛字,虧的是讀者和書商。還有他的勤奮,按一般說法為喜歡寫。碰上這樣的作者,只要你是不找他打麻將,找他作文,算是找對了。僅此,他幫我做了許多事情,或者說,讓我的工作有了點滴閑適之感。對這樣的好意,我是要奉答的。
我記得,袁念琪跟我說了許多關(guān)于這個城市的故事,衣食住行,從楊樹浦老工業(yè)的實地調(diào)查,到評彈噔格里格噔如何走出困境;一個體育頻道的記者,卻對足球一點沒有興趣,但會說滬上足球籃球排球新聞?wù)乒,直到上海賽車場F1、上海馬拉松、全運會、亞運會、世界杯、奧運會;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新世紀開始的幾年,他讓我作為一個雜志編輯日子好過了許多。對于一個像我這樣善于偷懶的人來說,要緊的是,多找?guī)讉袁念琪。
可惜,多乎哉?不多也。僅此一個。
纏綿于過往是憂郁的。但就是一個這樣的品味一個城市和一個人的食色生活,帶來某種刺激。按照袁念琪的說法:縱然是滄海桑田,可總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及記憶;它一一融入了我們生命的年輪,化作我們成長的一份養(yǎng)料。我們也許并不是不知道,那些過往的記憶已經(jīng)永遠無法復(fù)制,連帶那些曾經(jīng)的品牌,吃食,于是覺得,不屑指認,淡然處之。袁念琪適時地在感官記憶上對我刺激;我感到心緒在波動,幸福感傳遞開來;我們又感到被一種原屬于我們的精純的生活、精純的存留所關(guān)懷;那些關(guān)于過去的種種記認……而種種精純之物別無他求,只要求被釋放,增殖于我們的詩情和生命的財富。
這樣的感官刺激,會不時一遇,依然令人怦然心動袁念琪就這樣專注于他精巧思想的愉悅里,回到童年,像一個孩子追隨一只蝴蝶、一根棒冰、一個熱水袋、一瓶牛奶……他讓我們追隨他的思想:我自己的以及我周圍的所有刺激都是健康的快樂,且是有底氣和底蘊的我們的健康身體與味蕾,我們的胃口,以及城市的健全的物質(zhì)與精神。這個關(guān)于城市健康快樂的記憶文學(xué),用細部的真實,可知可感。讓人奇怪的是,我們?nèi)绾伪凰突赝,在思想里,?nèi)心深處感受往昔的食色意識的刺激。我們很難說自己是生活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只有感官上的刺激是一個永恒。他喚起我們的通感那時,位于茂名南路與淮海中路轉(zhuǎn)彎角的老大昌,特色是奶油蛋糕,曾獲商業(yè)部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金鼎獎。尤其是逢年過節(jié),奶油蛋糕吃香;走親訪友提在手里,你不招搖它招搖。更是毛腳女婿上門必 備的禮品,俗稱炸藥包。
從弄堂、天井、新式里弄、花園洋房……一直抵達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四川路的那幾家不復(fù)存在的電影院、劇場。刺激帶來奇妙的感受,像一面鏡子里看見自己,雖然好些年不進電影院看電影了,可這輩子看過電影的地方是忘不了的。
袁念琪向我們展示他的非凡的記憶力和細節(jié)描述能力,還有他的記者生涯日積月累而成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對城市來龍去脈的史料發(fā)掘和純熟運用。從城市生活的一個截斷面,進入到一段城市生活的縱剖面。我們看到往日的自己,嘮叨著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的經(jīng)典臺詞。許多記憶攪和起來。這一刻我思想如翻江倒海一般回憶與城市一起走過的歲月。
還有故事。那時候,紅房子門前有三多。就是運輸工人多、踏黃魚車的多、拉架子車的多。原來這些工人一天的飯貼是0.17元。紅房子的一只炒醬是9分,一碗海帶骨頭湯只要8分,加起來正好是1角7分。自己只要花2分錢買碗飯,就可以吃得舒舒服服,樂樂惠惠。這恐怕是紅房子的創(chuàng)始者意大利人路易·路威所沒有想到的。這在今天也幾乎難以想象。然而,1973年,因為有外賓反映在中國吃不到西餐,周恩來告訴他們:要吃西餐,上海有一家紅房子西菜館。他1960
年去吃過,知道它的法式西餐味道很好。紅房子人聽到這個消息時為之一振,于是,悄悄地重新操持做西餐。先是悄悄地把刀叉擺上桌,看看沒什么反應(yīng),就悄悄地放開了手腳。
這便是城市非羅曼蒂克盛衰史。有許多東西你肯定吃不到了。有許多東西變味了,變形了。袁念琪讓我無法無動于衷地看待這個城市。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像是這個城市的一個情夫,我們來到這里,把自己托付給這個城市。有個可以親近、可以尋求感官上的刺激的城市真是一種奇妙的快樂,這樣,當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庸俗不堪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這本《肉就是排骨》里得到撫慰。
2024年12月
文字作者:袁念琪:高級編輯(專業(yè)技術(shù)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協(xié)會員。1976年至星火農(nóng)場,1978年考入上師大,獲法學(xué)士。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多次獲中廣電、中廣聯(lián)一等獎及上海廣電獎和上海新聞獎,入選《中國新聞年鑒》。1974年起發(fā)表作品,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等選本,被《新華文摘》《作家文摘》《讀者》等選摘。出版《上海姻緣》《上海品牌生活》等17部。入選最澎湃創(chuàng)作者。
插圖作者:潘方爾:篆刻家、水墨漫畫家。14歲受何樂之先生啟蒙,后拜著名文物鑒定家、篆刻名家王敦化先生為師,成為其關(guān)門弟子。在《西泠藝叢》《文化》《篆刻》等書刊中有文章作品及專題介紹。著有《潘方爾印譜》等。繪制上海辭書出版社《民俗掌故日歷》7版,曾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原動力中國原創(chuàng)動漫出版扶持計劃。
【目錄】
003 序.感受城市細部的奇異情趣 程小瑩
015家常飯點
016 飯的四花樣
020 大米·洋秈米
023 我的定糧41斤
028 粥是養(yǎng)人的
030 陽春面是一碗什么面
033 四大金剛:味蕾深處的煙火印記
042 烘山芋
045 吃點心
048 淮海路上的點心店
050 我心中的上海點心
055 葷小菜
056 雞鴨的記憶
059 沒有活雞的日子
061 一紅一白吃羊肉
064 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
067 紅燒肉的渴望
071 男人就是要吃肉
074 C位過的豬油
077 最愛豬三寶
080 一鴿抵九雞
083 河魚三杰:鯽、鳙、鳊
088 江魚四大名旦:刀、鮰、鰣、鱭
091 海魚四大名旦: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
094 甲魚圓菜
097 九十團尖膏滿筐
100 能上能下的黃鱔菜
104 櫻桃紅了河蝦來
107 生吃·吃生
109 糟得狠,好得很
112 熟小菜
115 雞蛋一枝花
120 請儂吃皮蛋
125 素小菜
126 上臺面的茄子菜
129 當家綠葉菜
132 郎笑藕絲長
135 豆腐百味
139 豆腐衣與烤麩
142 豆制品是一種營養(yǎng)
145 苔條花生的滋味
147 菜園子簡史
157吃里吃外
158 盤菜·本幫菜
160 小鍋菜·大鍋菜
162 公開的私房菜
165 姆媽燒的小菜
167 燒湯三原則:按季按材按節(jié)
171 愛濃油赤醬也愛川菜
175 杭州菜蔬
178 是什么撐起寧波菜
181 三要三不要
185煙酒茶
186 煙酒不分家 雪茄最老茄
188 白酒是個狠角色
191 溫的黃酒
194 啤酒:喜歡城市的理由
197 堂吃酒,有吃頭
201 過年的酒
203 叫你干邑有點俗
209 茶葉茶的味道
213 孵茶館
217逢年過節(jié)
218 除夕:備年貨
221 來自家鄉(xiāng)的年味
224 1988:最佳年夜飯
227 春節(jié):新年就要爆米花
231 元宵:吃湯團
233 立春:不可食無筍
235 端午:左手青粽子.右手白和蛋
240 立夏:咸蛋
242 疰夏
245 立秋:咬瓜
250 中秋:月餅堆盤月樣圓
252 重陽:秋高氣爽有三吃
258 冬至:大如年
261 進補不為打老虎
265 火鍋,冬至的一道調(diào)料
267 國慶:抬頭觀燈.低頭吃菜
271 開洋葷
272 蛋撻吃葡式
276 香榭麗舍的馬卡龍
281 我的拿破侖
285 栗子蛋糕紅
289 華夫三胞胎
293 是慕斯,不是摩絲
297 你愛哪一派
302 寄往前線的瑪?shù)铝?br />305 歐培拉,以歌劇院之名
308 1909年的布丁
311 羊角可頌我最愛
314 法棍當飯吃
318 你是我的提拉米蘇
321 泡芙數(shù)法國
324 酥是酥得來
327 此餃非那餃
330 牛利不是梨
333 小方乎,大方乎
337 西點與名人
341老底子
342 吃貨懷念淮海路
349 食品二店:老底子的萬興
352 老大昌的記憶碎片
355 我的西餐半徑和直徑
362 思甜
367 買小菜
370 小時候的瓜
373 那些年的冷飲
377 零食零食我愛你
382 淡去的零食
386 紅舞臺紅零食
391 后記.起于熒屏《小菜場》袁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