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這位被沈從文、郭沫若等大師盛贊的現(xiàn)代文學(xué)巨匠,以其獨樹一幟的筆觸,將城市的燈火與人間的真情編織成動人的篇章。在《燈火人間:郁達夫眼中的城市之美》中,他漫步于街巷阡陌,用詩意的語言勾勒出市井萬象的鮮活圖景,讓每一處建筑、每一個身影都成為承載情感與記憶的載體。他的文字,既有對城市風(fēng)物的細(xì)膩描摹,更蘊含著對生命與人性的深刻哲思,在煙火氣中照見人間真相。從沈從文筆下 人人皆可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到郭沫若口中 吹醒無數(shù)青年的心,郁達夫的文字跨越時代,依然能觸動當(dāng)代讀者的心靈。本書不僅是一部城市文學(xué)佳作,更是一扇通往歷史與情感深處的窗,邀您共賞郁達夫眼中獨特的城市之美與人間至情。
郁達夫眼中的城市之美:
1、巨匠視角,解碼城市本真:郁達夫以細(xì)膩筆觸勾勒城市肌理,從一水一城、一景一物中展現(xiàn)人間本色與煙火真情。
2、跨時代名家贊譽加持:獲沈從文、大江健三郎等中外文學(xué)巨匠盛贊,彰顯郁達夫在現(xiàn)代文學(xué)領(lǐng)域的卓越地位與深遠(yuǎn)影響。
3、哲思與溫情交織:在市井萬象的觀察中融入大師哲思,讓城市燈火映照有血有肉的人間真意,引發(fā)情感共鳴。
4、文學(xué)價值與人文深度:以清新筆調(diào)書寫有溫度的城市記憶,既是對地域風(fēng)情的生動描繪,也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5、獨特的閱讀體驗:文字兼具文學(xué)美感與生活氣息,帶領(lǐng)讀者穿梭于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的城市街巷,感受別樣的文學(xué)魅力。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yuǎn)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xì)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 (朝榮) 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xì)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xì)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xì)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地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抄,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yuǎn)、嚴(yán)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dāng)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郁達夫
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春風(fēng)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沉淪》《過去》等。
精通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語五門外語。曾任教于北京大學(xué)、武漢大學(xué)(國立武昌師范大學(xué))等校。
1913年留學(xué)日本,1922年回國。他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在東京成立了創(chuàng)造社,是中國新文化運動重要力量。1926年底到上海主持創(chuàng)造社出版事務(wù)。1934年主持編選《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二集》。1938年赴新加坡,輾轉(zhuǎn)香港、馬來群島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于蘇門答臘。
北京
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
故都的秋
北平的四季
街燈
杭州
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燈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無邊際的無聊的幻夢。
杭州
西溪的晴雨
花塢
皋亭山
超山的梅花
龍門山路
杭州的八月
玉皇山
臨平登山記
釣臺的春晝
十三夜
滄洲日記
福州
福建的文化,萌芽于唐,極盛于宋,以后五六百年,就一直的傳下來,沒有斷過。
記閩中的風(fēng)雅
飲食男女在福州
閩游滴瀝之五
揚州
在我夢想中的揚州,實在太有詩意,太富于六朝的金粉氣了。
揚州舊夢寄語堂
蘇州
我從我的屋頂下的房里,看看窗外的天空,聽聽市上的雜噪,忽而也起了一種懷慕遠(yuǎn)處之情。
蘇州煙雨記
黃山
我們平常,總只說黃山,白岳,是皖南的名山。而休寧人,除讀書識掌故者外,一般百姓,都不知白岳,只曉得齊云。
黃山札要
出昱嶺關(guān)記
游白岳齊云之記
屯溪夜泊記
其他
江南的風(fēng)景,處處可愛,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
感傷的行旅
山海關(guān)
雁蕩山的秋月
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