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 結構 機械與工程力學卷 回顧FAST從概念到初步設計的研發(fā)歷程,包括FAST在工程建設前的研發(fā)階段、工程建設期間、設備調試期間和設備運行維護期間,在望遠鏡結構、機械與工程力學等專業(yè)方面所面臨的技術難題和挑戰(zhàn)、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設計方案、工程實施的詳細過程等,內容涵蓋FAST臺址工程、FAST主體支承結構(包括設備基礎、圈梁和格構柱、索網(wǎng)結構、反射面單元和饋源支撐塔等),以及FAST機電設備,并對FAST設備調試和運行維護進行了詳細介紹。
本書是FAST團隊成員歷經20多年研發(fā)和工程實施所獲工作成果的總結,可以幫助讀者系統(tǒng)地了解FAST團隊在將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本書適合作為相關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供對FAST工程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中國天眼(FAST)團隊的扛鼎之作,介紹中國天眼工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技術
本書集結了中國天眼團隊及相關合作團隊20多年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并經系統(tǒng)提煉加工而編成,是整個團隊人員集體智慧的結晶,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天眼研制和運維的發(fā)展歷程,含金量高、參考價值大。本書作者均來自中國天眼團隊,經歷了中國天眼從預研究到投入使用和運維的全部過程,書中內容基本上是各位作者作為望遠鏡各系統(tǒng)或子系統(tǒng)負責人推進和完成的工作,內容詳實可靠。
本書講述中國天眼在研發(fā)階段、工程建設期間、設備調試期間和設備運行維護期間,在各項專業(yè)工程方面所面臨的技術難題和挑戰(zhàn)、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設計方案、工程實施的詳細過程,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書中介紹的許多設計方案和技術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新性,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其解決問題的思路也令人耳目一新。書中對涉及的高深理論、研究背景和可能的應用給予深入淺出的介紹,使得讀者能夠很快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精髓,對于有志于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技術人員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有助于培養(yǎng)啟發(fā)性思維。
李輝
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F(xiàn)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中國天眼(FAST)運行和發(fā)展中心結構機械工程部主任。2006年加入中國天眼團隊,先后擔任中國天眼饋源支撐系統(tǒng)總工助理、副總工。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西部之光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等項目。曾獲得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發(fā)明專利10余項,發(fā)表論文20余篇。主要從事大望遠鏡技術與方法、柔索牽引并聯(lián)機器人等方面研究。
第 1章 緒論1
第 2章 從概念到初步設計的研發(fā)歷程 11
2.1.1 LT工程的中國方案 11
2.1.2 獨一無二的喀斯特洼地臺址 14
2.1.3 光機電一體化的饋源支撐 15
2.1.4 基于瞬時拋物面成形技術的主動反射面 17
2.1.5 饋源支撐的二次精調機構 19
2.1.6 模型試驗與原理樣機 21
2.1.7 國內外專家評價 23
2.1.8 國家立項與可行性研究報告 24
2.2.1 反射面支承結構方案 28
2.2.2 背架結構型式 31
2.2.3 分塊單元與索網(wǎng)的約束連接 31
2.2.4 主索疲勞問題的初步探索 33
2.2.5 促動器的初步探索 36
2.3.1 早期理論分析與模型試驗 39
2.3.2 饋源支撐1 : 1原型全程仿真 41
2.3.3 機構完整的縮尺模型 49
2.3.4 艙索懸掛系統(tǒng)阻尼試驗 51
2.3.5 6索牽引并聯(lián)機構優(yōu)化設計 53
2.3.6 動光纜試驗 58
2.4.1 臺址勘察與開挖系統(tǒng) 62
2.4.2 主動反射面系統(tǒng) 63
2.4.3 饋源支撐系統(tǒng) 65
本章小結 67
參考文獻 68
第3章 FAST臺址工程 73
3.1.1 臺址初勘 74
3.1.2 臺址詳勘 90
3.1.3 專項勘察 101
3.1.4 施工勘察 105
3.2.1 臺址開挖概況 108
3.2.2 危巖與邊坡治理 110
3.2.3 檢修道路 112
3.2.4 排水系統(tǒng) 112
3.4.1 錨索應力計監(jiān)測 120
3.4.2 邊坡變形監(jiān)測 121
3.4.3 邊坡巡查 123
本章小結 123
參考文獻 124
第4章 FAST主體支承結構 125
4.1.1 促動器基礎 126
4.1.2 圈梁和格構柱基礎 131
4.1.3 饋源支撐塔基礎 133
4.1.4 索驅動基礎 136
4.1.5 艙?科脚_基礎及周邊設施 139
4.1.6 鋼棧道與步道 141
4.2.1 功能與組成 143
4.2.2 方案優(yōu)化 147
4.2.3 結構設計 151
4.2.4 大跨度結構安裝施工 160
|4.3.1 功能與組成 171
4.3.2 整體張拉式索網(wǎng)方案及歷史演變 174
4.3.3 索網(wǎng)構型及優(yōu)化 177
4.3.4 索網(wǎng)主動變形的力學仿真分析 183
4.3.5 索網(wǎng)疲勞評估 191
4.3.6 超高疲勞應力幅主索研制 195
4.3.7 索網(wǎng)結構設計 198
4.3.8 索網(wǎng)構件加工制造 210
|4.4.1 功能與指標 220
4.4.2 方案設計與優(yōu)化 221
4.4.3 單元結構設計 224
4.4.4 自適應連接機構運行空間及布局設計 234
4.4.5 單元制造與拼裝 238
|4.5.1 功能描述 247
4.5.2 塔址優(yōu)化定位 250
4.5.3 支撐塔設計 252
4.5.4 附屬設施和相關接口 263
4.5.5 塔構件加工制造和試裝 268
4.5.6 塔及附屬設施的現(xiàn)場安裝 270
|4.6.1 索網(wǎng)安裝施工 276
4.6.2 反射面單元安裝施工 289
本章小結 298
參考文獻 298
第5章 FAST機電設備 301
|5.1.1 功能描述 301
5.1.2 技術指標 303
5.1.3 方案設計與樣機試驗 307
5.1.4 詳細設計 312
5.1.5 產品可靠性試驗 321
5.1.6 產品生產制造 324
5.1.7 現(xiàn)場安裝與調試運行 325
|5.2.1 功能與組成 328
5.2.2 方案設計與優(yōu)化 329
5.2.3 詳細設計 335
5.2.4 本地控制及算法設計 353
5.2.5 設備制造與現(xiàn)場安裝 363
5.2.6 現(xiàn)場調試 369
|5.3.1 功能與組成 372
5.3.2 方案設計與優(yōu)化 375
5.3.3 系統(tǒng)功能與技術指標 383
5.3.4 饋源艙詳細設計 388
5.3.5 位姿調整機構的測試、標定與精度分析 418
5.3.6 艙?科脚_詳細設計 432
5.3.7 設備制造與安裝 436
5.3.8 設備調試 443
5.3.9 饋源艙整體性能及其完成情況 446
本章小結 448
參考文獻 449
第6章 FAST設備調試 453
| 454
6.1.1 指向精度 455
6.1.2 靈敏度 456
6.1.3 工藝驗收測試指標 457
|6.2.1 反射面變位力學仿真分析 462
6.2.2 索網(wǎng)結構實時評估系統(tǒng) 470
6.2.3 反射面主動變形控制算法 480
|6.3.1 艙索懸掛系統(tǒng)動力學性能試驗 489
6.3.2 饋源指向跟蹤調試 499
| 509
參考文獻 510
第7章 FAST設備運行維護 513
|防治與設施維護7.1.1 臺址地質災害防治 514
7.1.2 臺址工程穩(wěn)定性監(jiān)測 521
7.1.3 臺址設施維護和完善 523
|7.2.1 日常巡查和維護 525
7.2.2 反射面單元維修改造 525
7.2.3 結構防腐維護 535
7.2.4 索網(wǎng)主索備件采購 539
7.2.5 饋源支撐塔維護 543
7.2.6 結構焊縫無損檢測 543
|7.3.1 液壓促動器 544
7.3.2 索驅動機構 547
7.3.3 饋源艙及艙?科脚_ 556
7.3.4 其他設備 560
|7.4.1 FAST維保管理系統(tǒng) 561
7.4.2 主索索力遠程采集系統(tǒng) 562
7.4.3 力學輔助軟件綜合平臺 563
7.4.4 促動器實時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 563
7.4.5 索驅動工程師站系統(tǒng) 564
7.4.6 數(shù)據(jù)庫與設備運維 565
本章小結 570
參考文獻 572
第8章 總結與展望 573
附錄A 本書常用術語列表 579
附錄B 本書涉及的標準 583
致 謝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