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零維碳量子點(CDs) 、二維氧化石墨烯以及咪唑啉等碳材料為主體,在此基礎上采用摻雜等修飾方法制備了系列緩蝕性能優(yōu)異的碳材料緩蝕劑,并系統(tǒng)地探究了碳材料在金屬表面的作用及行為,深入分析其緩蝕行為的差異及變化,對比分析了碳材料的緩蝕行為及作用機制,發(fā)現(xiàn)不同碳材料對金屬腐蝕的影響存在差異,為緩蝕劑的制備提供了新思路。本書可供材料學、金屬加工、應用化學、物理化學、石油化工等專業(yè)的師生以及從事金屬防護、潤滑油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第1章 緒論
1.1 材料的發(fā)展歷程2
1.1.1 使用純天然材料的初級階段2
1.1.2 單純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階段3
1.1.3 利用物理化學原理合成材料的階段3
1.1.4 材料的復合化階段3
1.1.5 材料的智能化階段4
1.2 材料腐蝕的分類6
1.3 高分子材料的腐蝕8
1.3.1 腐蝕形式8
1.3.2 腐蝕特點8
1.3.3 腐蝕防護10
1.4 金屬材料的腐蝕10
1.4.1 腐蝕形式10
1.4.2 腐蝕環(huán)境與特點11
1.4.3 腐蝕防護16
第2章 碳量子點的腐蝕防護
2.1 緩蝕劑22
2.1.1 概念22
2.1.2 分類22
2.1.3 性能研究方法24
2.1.4 碳量子點作為緩蝕劑的研究進展25
2.2 純碳量子點的制備與緩蝕性能28
2.2.1 制備30
2.2.2 結構表征分析30
2.2.3 電化學分析33
2.2.4 失重分析37
2.2.5 表面分析38
2.2.6 吸附類型分析41
2.2.7 緩蝕機理分析42
2.3 小結43
第3章 氮摻雜碳量子點的腐蝕防護
3.1 氮摻雜碳量子點的制備及緩蝕性能46
3.1.1 制備46
3.1.2 結構表征分析47
3.1.3 電化學分析50
3.1.4 表面分析53
3.1.5 吸附等溫線分析55
3.1.6 緩蝕機理分析57
3.1.7 小結58
3.2 芳香族氮源摻雜碳量子點的制備及緩蝕性能59
3.2.1 制備59
3.2.2 結構表征分析60
3.2.3 電化學分析61
3.2.4 表面分析66
3.2.5 吸附等溫線分析68
3.2.6 緩蝕機理分析69
3.2.7 小結70
3.3 不同氮源摻雜碳量子點的制備及緩蝕性能71
3.3.1 制備71
3.3.2 結構表征分析72
3.3.3 電化學分析75
3.3.4 表面分析79
3.3.5 吸附等溫線分析81
3.3.6 緩蝕機理分析83
3.3.7 小結84
第4章 氮/硫摻雜型碳量子點的腐蝕防護
4.1 有機氮/硫摻雜碳量子點的緩蝕性能86
4.1.1 制備86
4.1.2 結構表征分析87
4.1.3 電化學分析89
4.1.4 失重測試92
4.1.5 表面分析93
4.1.6 吸附等溫線分析97
4.1.7 緩蝕機理分析97
4.1.8 小結99
4.2 有機無機氮硫摻雜碳量子點的緩蝕性能99
4.2.1 制備100
4.2.2 結構表征分析101
4.2.3 電化學分析102
4.2.4 失重分析107
4.2.5 表面分析109
4.2.6 吸附等溫線分析110
4.2.7 緩蝕機理分析112
4.2.8 小結113
第5章 二維碳材料量子點的腐蝕防護
5.1 石墨烯@MoS2 量子點腐蝕行為116
5.1.1 制備117
5.1.2 結構表征分析118
5.1.3 腐蝕行為122
5.1.4 小結125
5.2 苯并咪唑@石墨烯量子點腐蝕行為126
5.2.1 制備126
5.2.2 結構表征分析126
5.2.3 腐蝕行為129
5.2.4 小結133
5.3 2-巰基苯并咪唑@石墨烯量子點腐蝕行為研究133
5.3.1 制備133
5.3.2 結構表征分析134
5.3.3 腐蝕行為137
5.3.4 小結140
第6章 有機含氮類緩蝕劑的腐蝕防護
6.1 咪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混凝土模擬液中的性能142
6.1.1 制備143
6.1.2 結構表征分析144
6.1.3 失重分析148
6.1.4 表面分析150
6.1.5 電化學分析151
6.1.6 小結166
6.2 咪唑啉衍生物在混凝土中的性能166
6.2.1 混凝土試樣制備167
6.2.2 性能測試方法167
6.2.3 混凝土的吸水性分析169
6.2.4 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分析170
6.2.5 氯離子的滲透濃度分析172
6.2.6 小結178
6.3 咪唑啉衍生物在Fe 基面的吸附理論研究179
6.3.1 試樣的制備及分析179
6.3.2 SEM 和EDS 能譜分析180
6.3.3 吸附等溫模型183
6.3.4 紅外光譜分析184
6.3.5 量子化學的計算結果184
6.3.6 分子動力學分析189
6.3.7 小結19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