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樂學家塔魯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論,將西方音樂從源頭至今的故事娓娓道來,成就了享譽世界、屢獲殊榮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
第三卷以深邃的歷史視角和細膩的音樂分析,帶領讀者縱覽19世紀的音樂長廊:貝多芬與羅西尼的辯證對立,歌劇的浪漫主義轉(zhuǎn)型,舒伯特、帕格尼尼與李斯特等藝術大師的崛起,歌劇雙雄瓦格納與威爾第,以及交響曲的復興……在這一時期,音樂成為民族認同的象征,藝術家們通過音符探索著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微妙界限。憑借出彩的洞見、回味無窮的分析,以及對歷史、文化、政治、藝術、文學、宗教和音樂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現(xiàn),讀者得以窺見那些塑造了音樂世界的關鍵時刻。
著名音樂學家塔魯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論,將西方音樂從源頭至今的故事娓娓道來,成就了享譽世界、屢獲殊榮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
在第二卷《17與18世紀音樂》中,蒙特威爾第、巴赫、亨德爾、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等音樂巨人輪番登場,譜寫了音樂史上一個文思泉涌的時代。塔魯斯金跳出了傳統(tǒng)的“巴洛克”與“古典”時期劃分,著眼于音樂上真正具有變革性的重要事件——浪漫主義的誕生,并循著音樂創(chuàng)作的地理性遷徙和對審美價值觀念的決定性重估,勾勒出了音樂家從服務者向自主個體的關鍵性轉(zhuǎn)變。憑借出彩的洞見、回味無窮的分析,以及對歷史、文化、政治、藝術、文學、宗教和音樂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現(xiàn),本書將是渴望了解這一多彩時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讀物。
作者理查德·塔魯斯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學名譽教授,當代著名音樂學家、音樂史家、音樂批評家與古樂演奏家,“新音樂”領袖人物,多次榮獲世界性學術獎項(包括2017年“京都獎-藝術哲學獎”)。作為一位擁有深厚人文素養(yǎng)和學識的專家學者,塔魯斯金的論述邏輯獨特、視角犀利、見解獨到,展現(xiàn)了學界對許多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其深邃的學術洞察力改變了人們對音樂的認識,打破了傳統(tǒng)音樂批評與音樂學的界限,打破了歷史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的界限,開創(chuàng)了音樂研究的新領域,也為音樂學樹立了新的標準。
本卷由班麗霞、何弦翻譯,譯文準確流暢。班麗霞:音樂學博士,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主要教學與研究領域為西方音樂通史與20-21世紀音樂,在音樂類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承擔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藝術互動視野下的音樂人文詮釋》,出版學術專著《碰撞與交融:勛伯格表現(xiàn)主義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關系研究》,主編作曲家文集《借音樂提問》等;何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音樂學專業(yè)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文獻編譯專業(yè)碩士,現(xiàn)任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西方音樂史教研室主任,出版譯著《作曲家的人格聲音》《巴斯蒂安鋼琴教學成功之道》,出版專著《約翰·亞當斯歌劇<尼克松在中國>中的女性性別身份建構》,發(fā)表《被凝視的花朵》《以政治為視角的音樂史深描》等核心期刊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