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文獻展開研究,對敦煌吐魯番本草文獻進行分類整理。本書共分為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概說、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俗字研究、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抄寫研究、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朱墨雜書研究、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與七情表研究五章。本書為敦煌吐魯番本草文獻文本研究,提供更為精確的版本依據(jù);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出土醫(yī)學文獻研究、傳統(tǒng)古醫(yī)籍校勘學、文字學及寫本學等學科研究方法,為以后進行其他寫本醫(yī)學文獻研究提供方法學上的參考;本書還從醫(yī)理角度對敦煌吐魯番本草文獻難點作詳細闡釋,對本草文獻研究及醫(yī)學臨床有參考價值。本書可供中醫(yī)文獻研究者、中醫(yī)院校師生及中醫(yī)愛好者參考閱讀。
本書首次對敦煌本草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引入寫本學研究方法,從俗字、抄寫、朱墨雜書等角度對敦煌本草文獻進行分解研究。另外,該書還從文獻內容方面,將敦煌本草文獻與相關本草著作聯(lián)系起來,進行相關本草著作輯佚、?钡确矫娴难芯,具有學術創(chuàng)新性。
醫(yī)學寫本在敦煌吐魯番出土寫本中只占據(jù)很少一部分,按照通常的計數(shù)方法,也就是按照館藏編號,一個編號計為一件,也不過一百多件。加上其他寫本中的涉醫(yī)內容,或者才會多一些。本草寫本就更少了,按照本書的統(tǒng)計,是有12件。除去2件本草相關的寫本,可完全判定為本草著作殘卷的,只有10件。而就是這10件寫本殘卷,卻影響了近現(xiàn)代本草學術史的發(fā)展。
中國本草著作最早出現(xiàn)于何時,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如《漢書》中曾三次出現(xiàn)本草之名,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yī)學著作中,卻無本草著作。出土簡帛醫(yī)學文獻中,也未見和后世本草著作相似的內容。僅有阜陽漢簡《萬物》,載有藥物名稱及功效,可能是早期的本草著作。也有不少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可能是醫(yī)方類或博物類著作。但是在漢代,曾產生過不少本草著作,這是沒有爭議的,《太平御覽》引《吳普本草》中就羅列有前代各種本草著作的名稱。很可惜的是,只有《神農本草經》傳了下來,成為現(xiàn)存第一部本草著作。其后,應又有一些本草著作產生,或是新著,或是基于《神農本草經》所進行的注釋增補等,本草學有所發(fā)展。至梁代陶弘景,總結諸說,于是有《名醫(yī)別錄》一書。又在《神農本草經》基礎上,增加藥物種類,重新分類,并予以注釋,于是有《本草經集注》一書。
此后,《本草經集注》就成為主流本草著作,并從唐代開始,政府以國家名義修訂本草,一直延續(xù)到明代。唐代有《新修本草》(或稱《唐本草》),五代有《蜀本草》,宋代有各種版本的《證類本草》,元代有《大元本草》,明代有《本草品匯精要》,成為一條延續(xù)不絕的著作鏈。也因為此,這些本草著作,在一般的古人觀念里,其實是一部書,往往就概稱為本草。而后代本草編成,前代本草旋就不再流行,尤其是刊刻印刷出版的《證類本草》通行后,《神農本草經》《名醫(yī)別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等書皆很快亡佚。羅振玉先生謂:本草之學,自《唐本草》行而《集注》微,《證類本草》行而《唐本草》又微,逮明李時珍《綱目》行,《證類本草》亦僅存舊築矣。即是就此而言。
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本草寫本中,有《本草經集注》和《新修本草》的殘卷,內容不少,且是十分接近原書體例的朱墨雜書寫本,其價值可想而知!早期從事敦煌吐魯番寫本研究的學者,也很快就關注到本草寫本,如日本學者中尾萬三、渡邊幸三、岡西為人等先生,如中國學者羅振玉、范行準等先生,先后或影印題跋,或錄文校注整理,出版相關著作多種。至20世紀80年代,馬繼興、叢春雨等先生再次將敦煌吐魯番出土醫(yī)學寫本的研究推向高峰,本草寫本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其他如本草著作輯佚、?钡妊芯,更是紛紛視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為不可或缺的文本材料。
敦煌出土的另一部本草寫本,是唐代孟詵原著、張鼎增補的《食療本草》,尤其引起日本學者關注,中尾萬三等先生不僅在敦煌殘卷的基礎上輯佚出原書,還梳理中國歷代食療類本草著作的發(fā)展,推動了食療類本草著作的研究,至今不衰。在中國,食療類本草也同樣成為本草學術研究中的主流,僅《食療本草》一書的輯佚本,就有數(shù)十種,甚至由此衍生出食療本草學。
進入21世紀,隨著沈澍農先生《敦煌吐魯番醫(yī)藥文獻新輯!泛屯跖d伊、段逸山師《新疆出土涉醫(yī)文書輯!返某霭,敦煌吐魯番出土醫(yī)學寫本的研究,又迎來另一個高峰。相關本草寫本的校錄整理和內容研究等,也都已臻詳盡。有鑒于此,筆者在從事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研究時,只能另辟途徑,改從寫本學入手,對原卷抄寫中的俗字、校改及朱墨雜書等問題進行研究,并借此探討部分文字語句的?币约氨鎰e其作為輯佚材料的具體價值等。將研究結果匯總起來,就是這本小書,零零碎碎,倒也解決了一些問題。更正一些文字的校錄自不必說,像對朱墨雜書寫本具體操作方法的考察,對《神農本草經》中有無藥物毒性內容的探討等,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看法,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另外,如對原文獻寫本學特征的梳理等,也可為其他中古時期的醫(yī)學寫本文獻研究提供借鑒。
在這些年的研究過程中,離不開各位前輩老師們的指導,包括我在碩士、博士、博士后階段的段逸山、張如青和王興伊三位導師,還有在北京大學訪問期間指導我的陳明老師,以及在學業(yè)上一直提攜我,而我也一直視之為師的沈澍農老師等,沒有他們,根本不會有這本小書的產生。另外,對這本小書相關內容指導過的,還有復旦大學張小艷先生以及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張瑞賢先生等。還有亦師亦友的丁媛師姐,書中不少觀點,都是我和她討論后的結果。同事張葦航、袁開惠、徐雙等,也都給過我不少幫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于業(yè)禮
2025年2月
于業(yè)禮,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工作于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yī)古籍文獻及明清醫(yī)藥文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等多項,出版學術專著2種,發(fā)表學術論文及小說等80余篇。
第一章 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概說 / 1
第一節(jié) 《本草經集注》寫本概說 / 4
第二節(jié) 《新修本草》寫本概說 / 27
第三節(jié) 《食療本草》寫本概說 / 40
第四節(jié) 其他本草寫本概說 / 46
第五節(jié) 敦煌吐魯番本草寫本價值概說 / 49
第二章 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俗字研究 / 59
第一節(jié) 本草寫本中俗字研究的意義 / 60
第二節(jié) 俗字研究與本草寫本的?闭 / 68
第三節(jié) 俗字研究應注意辨別訛字 / 82
第四節(jié) 本草寫本校勘整理的多種方法與原則 / 87
第三章 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抄寫研究 / 96
第一節(jié) 訛文與正訛 / 97
第二節(jié) 脫文與補脫 / 103
第三節(jié) 衍文刪除、倒文勾乙、重文及其他 / 115
第四章 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朱墨雜書研究 / 121
第一節(jié) 朱書起源與本草寫本使用情況 / 121
第二節(jié) 本草寫本中朱墨雜書使用情況 / 128
第三節(jié) 敦煌吐魯番出土朱墨雜書本草寫本的價值 / 132
第五章 敦煌吐魯番出土本草寫本與七情表研究 / 146
第一節(jié) 七情表的編撰與演變 / 146
第二節(jié) 七情舊注與七情表的關系研究 / 159
第三節(jié) 七情表校勘 / 173
參考文獻 /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