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一)
由我國著名資深經濟金融學家白欽先教授及楊滌研究員撰寫的《金融強國新資源暨金融資源學派視角》一書,由國家級出版社研究出版社擬于 2025 年5月正式出版發(fā)行。白教授希望我為該書撰寫序言,我欣然應允,擬就此文,是為序。
我與白教授是金融同仁,相識相交相知幾十年,彼此惺惺相惜、志同道合。我本人以及廈門大學諸多同仁與其有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守望相助、成果豐碩、成效卓著,深感欣慰。
中國社科院前副院長、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理事長, 我國著名金融學家李揚教授在為該書撰寫的推薦與評論中稱贊:白欽 先教授作為我國金融學界的領軍人物,在諸如政策性金融和貨幣政策等 領域均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此次白教授又在建設金融強國方面奉獻出巨著, 相信本書的出版,一定會在中國金融改革和發(fā)展的新階段中,發(fā)揮積極 的擎旗作用。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在為該書撰寫的推 薦與評論中寫道:金融之于一國經濟,猶如血液之于人體,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金融強國乃是我國強國戰(zhàn)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理論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并有效地改造世界。白欽先教授及楊滌研究員的《金融強國》這部專著,是助力我國金融強國建設的一部理論力作,也是以自主理論創(chuàng)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一座豐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對于關心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界人士而言,此書極具價值,值得細細品讀。
國際經濟學會會士、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教授在對該書的推薦與評論中認為:《金融強國》一書,是著名金融學家、首屆中國金融研究杰出貢獻獎和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白欽先教授及團隊近半個世紀深耕不輟,打造的集開創(chuàng)性、前瞻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于一身的又一嘔心力作,其積淀之深厚、格局之恢宏、內涵之豐富、視角之獨特、觀點之新穎,令人嘆為觀止。全書洋溢著濃烈厚重的家國情懷,通篇閃爍著深邃璀璨的哲理光芒,是一本研究、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的精品力作,更是一本以講好中國金融故事為己任,盡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鴻篇巨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教授在推薦與評論中寫 道:《金融強國》一書,視角獨特,與時俱進,融會貫通。立時代之 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集近半個世紀持續(xù)研究之積淀,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體現(xiàn)了濃厚的家國情懷、崇高的精 神品格、深邃的思想理念、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系統(tǒng)的理論創(chuàng)新,為構建 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作出了重大 貢獻。
9位享譽金融界的學者分別撰文推薦《金融強國》一書,各自從獨特的視角出發(fā),深入觀察與評論。此番盛況,在近年來國家經濟金融學術界實屬罕見,讀之令人心潮澎湃,備受鼓舞。以下為9位學者姓名,按姓氏筆畫為序,他們是:張亦春、李揚、李善民、吳念魯、余淼杰、何德旭、林毅夫、謝平、曾康霖。限于篇幅,恕我不能一一詳述,敬請諒解。全書洋洋灑灑50余萬言,傾心奉獻于書壇,以饗讀者。此書堪稱精品之作,智慧豐碑。
正如先前9位學者所推薦的,白欽先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傾注心血、滿懷家國情懷、肩負時代責任、氣勢如虹,以近半個世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積累了深厚的學術底蘊。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他們率先明確提出構建金融強國的戰(zhàn)略建議。長期以來,他們不懈鉆研,研究成果日益深入,終于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迎來了劃時代的里程碑作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這是國家強國建設中的第十四項戰(zhàn)略決策。在此關鍵時刻,白欽先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在會議次日便迅速啟動了金融強國建設的后續(xù)研究及專著的策劃與撰寫工作。他們雷厲風行、分工明確、群策群力、夜以繼日,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了初稿,進而進入了精細打磨、修訂完善的后期階段。
尤為令人動容的是,白欽先教授以85歲高齡,身患10余種基礎疾病和老年病,歷經8個月化療及多次手術的磨難,克服嚴重的視力和聽力障礙。他以軍用高倍放大鏡為工具,顫顫巍巍地一字一句書寫,歷經半年晝夜不懈的努力,終于完成了近3萬字的精彩緒論。近兩三年來,白教授不顧年事已高,奔走四方,深入城鄉(xiāng),進行調查研究、座談討論,出席學術會議,發(fā)表視頻演講。2024年4月,他更是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毅力,連續(xù)站立4小時18分鐘,不歇不休、滴水未沾,一口氣完成了關于金融強國建設的演講,其精神風貌令人敬佩不已。白教授真正做到了老當益壯、壯志凌云!
本書以緒論開篇,自緒論至第十二章,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深入。在緒論中,通過對比東西方金融文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的特質與創(chuàng)新。從第一章至第五章,系統(tǒng)闡述了金融強國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涵蓋了金融強國建設的必要性、歷史視角、西方金融理論、新資源學派理論,以及金融強國的標準與特征。自第六章起至第十二章,轉向具體領域,針對金融資源配置、政策性金融、信用評級、金融發(fā)展戰(zhàn)略、競爭策略以及大國責任等議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和實施路線。
本書全面梳理了金融強國理論,深入探討了其具體實踐路徑,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兼具理論深度與現(xiàn)實意義。無論是對金融學者、政策制定者,還是廣大讀者,本書都是一本極具啟發(fā)性與參考價值的佳作。
(二)
在為這部著作撰寫序言的珍貴時刻,筆者有幸先行品讀了這部洋洋灑灑50余萬字的文稿。其內容的博大精深、觀點的獨樹一幟,無不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與思維的洗禮。握卷在手,心潮澎湃,以下幾方面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第一,白教授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文件,有自己的新感知和新認識。他概括出五個首次提出:①首次提出了新時代全面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兩大歷史任務。②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目標。③首次提出了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金融同壟斷資本主義市場金融間的共性與差別的思想理論,研究新課題、新探索這一重大問題。④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前后,又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定性問題。⑤首次前瞻性地提出了金融強國建設頂層設計等一系列全新問題。這五個首次提出標志著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的創(chuàng)新。
第二,白教授提出:①中華文化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高度契合、和諧共存共振。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與國家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高度契合,和諧共存共振。③中華文化文明同人類一般金融之社會化大眾化本質特征,同社會主義金融政治性、人民性本質特征特色,高度契合,和諧共存共振,獨一無二。
第三,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的本質,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是引領、規(guī)范與實現(xiàn)中國金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突出強調金融的哲學人文關懷關愛;突出強調金融為促進人類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而生;突出強調金融應最大限度地為一切自然人、法人竭誠服務的一種共富與共享性的金融運行形態(tài)或金融發(fā)展方式。這個定義、這個新研究架構與新范式,從價值觀判斷、從人類為何需要建立與發(fā)展金融、從金融為誰服務這三個方面,厘清了兩種不同金融制度的對立與區(qū)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是以共同富裕與共同分享為最終目的與歸宿、為核心的。既呼應了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兩種不同金融的客觀現(xiàn)實存在,也凸顯了二者的尖銳對立與區(qū)別這一共性,尤其是最終落在本質性差異這一根本點上。
撰寫至此,筆者清晰地觀察到,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精心融入了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強調的政治性與人民性,以及中國式現(xiàn)代化,民生為大的核心理念。這些充滿力量、寓意深遠的精神內涵,以及2015年中央提出的新發(fā)展理念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尤其是開放與共享的理念,都被作者精準地嵌入其中。這樣的用詞選擇,不僅保持了中國特色語境下的語言純潔性,也體現(xiàn)了對特色概念用語的嚴謹態(tài)度,以及對非西方文化純潔性的堅守。白先生的門生透露,這個定義是白先生耗時超過十載,經過無數(shù)次的推敲、補充、修正和交流,精心雕琢而成的。
第四,本書在金融強國理論的研究上,成功開辟了多個新的研究領域,為我國金融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貢獻了寶貴的知識財富。首先,通過對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深入探討了如何更有效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確保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每一個角落。其次,書中強調了加強政策性金融的功能與作用,提出了如何在國際金融舞臺上把握信用評級的主動權,這對于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本書還首次系統(tǒng)性地研究了金融強國的大國責任,探討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承擔起與我國金融實力相對應的國際責任。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對金融強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競爭策略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研究不僅在國內屬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而且為我國金融強國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理論內涵,也為我國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指出清晰的方向和路徑?梢哉f,本書的出版,對于推動我國金融理論創(chuàng)新、指導金融實踐,以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強國體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深遠的影響。
第五,白教授高瞻遠矚,站在時代潮頭,提出了強國與富民雙均衡的政策建議。他高度肯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前三四十年實施的非均衡、高度傾斜性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要性和歷史功績。而今,在中央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發(fā)展已由以量性增長為主轉變?yōu)橄蛸|性發(fā)展為主的新階段,白教授強調強國與富民并舉并重并均衡發(fā)展的政策轉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在我們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文化文明復興的新時代,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民生為大的核心理念,以及實現(xiàn)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目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思想之際,白教授適時地提出了逐步實現(xiàn)強國與富民雙均衡的戰(zhàn)略與政策性轉變,真可謂恰逢其時。
第六,文中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白教授陸續(xù)提出的雙論,這一理論體系包括雙循環(huán)雙刃劍雙均衡。這些提法不僅獨具特色,而且深刻概括了時代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充分體現(xiàn)了白教授思維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新性。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新見解,更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把握話語權、展現(xiàn)思想魅力的有力訴求。白教授的這些理論,上承時代潮流的洶涌澎湃,響應黨的號召,肩負神圣的使命,堪稱是學術研究的頂天之作。同時,他的理論又深深扎根于實踐之中,下接地氣,傾聽民心、體察民意,致力于造福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教授以他的學術智慧和深厚情懷,發(fā)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成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國家發(fā)展與人民福祉相統(tǒng)一的學術典范。
第七,白欽先教授還提出了兩個關乎金融強國建設的重大建議,他深情地說,這不僅是他的兩個夢想,更是他愿意傾盡一生之力去追尋和實現(xiàn)的目標。他誓言,倘若有生之年能夠見證這兩個夢想的實現(xiàn),他必將全力以赴,拼死奉獻,無怨無悔。其一,他建議成立一個官方的或非官方的金融強國建設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將匯聚全國高校、研究機構以及黨政軍相關部門的專業(yè)人才,集思廣益,齊心協(xié)力,共謀金融強國之大計。其二,他提議實施一項國家工程,即編撰美國霸權、美國金融霸權、美元霸權的前世與今生系列叢書。這項工程將依托國家之力,整合各方資源,以全球多種文字出版發(fā)行。叢書將高屋建瓴地回答世人關于美國霸權、美國金融霸權、美元霸權產生、發(fā)展與演變的歷程,以及它們?yōu)楹巫罱K會走向衰落,為世人所厭惡的深層次原因。同時,叢書還將深入探討大金磚國家群體性崛起背后的三大金融服務系統(tǒng),揭示美國為何要加以控制,以及新興國家、新興制度為何必然產生、興起,并最終取代美國的必然性。白教授認為,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以史為鑒,殷鑒不遠。這兩個建議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都對金融強國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大的價值。
(三)
遼寧大學,原本只是一所211工程院校,在資源動員能力相對有限、學術影響力也尚待提升的條件下,卻能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獨領風騷,異軍突起,初步締造了新資源暨金融資源學派,向世界發(fā)出中國聲音,生動講述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土理論與實踐故事,這實屬難能可貴。這一輝煌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白教授40多年來孜孜不倦、一以貫之的科研與教學努力。
遼寧大學,其前身可追溯至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政府在沈陽建立的商業(yè)專門學校,是中國共產黨親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商科院校,如今已躋身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之列,擁有著76年的悠久歷史。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她雖只是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但卻因其獨特的地位和貢獻而具有一定的特殊代表性。她是國家jiao委召開直屬全國高校校長會議或直屬高校工作會議時,固定且特別被邀請的5所地方院校之一,這顯示了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力。其特殊性在于東北是解放戰(zhàn)爭的老基地,解放的時間比較早,而后以東北為基地進入山海關,向全國推進。
正如之前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眾多留學生和科學家響應國家號召,不顧西方阻撓,毅然決然地回國投身國家建設。他們中的一大批發(fā)軔于東北,特別是沈陽。以遼寧大學為例,改革開放之前,該校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已多達十幾位。雖然當時只有政治經濟學一個專業(yè),但人才濟濟。
改革開放初期,在這批資深歸國學者的智慧和敏銳洞察力的影響下,遼寧大學緊抓時代機遇,迅速拓展經濟學科,并逐步提升學科實力,以滿足改革開放推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迫切需求。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1979年,國家jiao委和中國人民銀行(代表國家jiao委行使全國金融教育行政管理職責)主動出擊,與遼寧大學、遼寧省jiao委、遼寧省計委洽談合作,共同創(chuàng)建了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專業(yè),以應對改革開放背景下金融領域人才嚴重不足的狀況。
遼寧大學的國際金融專業(yè),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率先設立的新興專業(yè),標志著金融學科發(fā)展的新篇章。隨后,基于這一專業(yè)的基礎,遼寧大學進一步拓展,相繼設立了保險專業(yè),并首創(chuàng)了全國獨一無二的公共政策性金融專業(yè)、金融工程專業(yè)、投資專業(yè)以及價值評估專業(yè)等,構建了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動站的完整金融學科體系。
自1979年起,國際金融專業(y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招生。1984年,首屆畢業(yè)生圓滿完成學業(yè),其中不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事管理司、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等國家級機構爭相錄用的優(yōu)秀人才,僅在北京地區(qū),該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有超過半數(shù)被錄用。短短幾年間,遼寧大學的國際金融專業(yè)畢業(yè)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事管理總局的就業(yè)人數(shù)達28名,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遼寧大學的國際金融專業(yè)成立于1980年,1984年便獲得了碩士研究生的學位授予權,1995年又獲得了博士研究生的學位授予權,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首批獲得金融博士授予權的3所高校之一。2007年,該專業(yè)榮獲國家十大重點金融學科稱號。遼寧大學的金融學科群,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已成為全國高校中為數(shù)不多的歷史悠久、層次齊全的大學科群。
以國際金融專業(yè)為旗艦,遼寧大學的金融學科群以其高知名度、廣泛的社會認可、鮮明的專業(yè)特色、突出的社會貢獻和深遠的影響力而著稱。在這一學科群的發(fā)展歷程中,陳家盛教授和20世紀90年代后的白欽先教授作出的貢獻尤為顯著。
白教授在國內外金融領域開創(chuàng)性地建立了公共政策性金融學科。在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將商業(yè)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在業(yè)務上分離、在機構上分立的決議之后,他率先在國內外創(chuàng)立了全新的金融專業(yè)學科,并倡導成立了新中國首批政策性金融機構!吨腥A金融辭庫》首次為政策性金融設立了獨立章節(jié),這在大型辭書中尚屬首次,體現(xiàn)出政策性金融在學術界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礎上,白教授及其博士生研究團隊陸續(xù)出版了超過10部政策性金融的系列專著,為該領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白教授被譽為公共政策性金融之父以及全球政策性金融理論的首創(chuàng)者與中國金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倡導者。李揚先生和謝平先生也高度評價白教授在國內外政策性金融理論和學術上的貢獻,認為他的工作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重大的意義,為政策性金融領域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白教授的科研成果榮獲全國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進一步彰顯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金融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導論》的出版發(fā)行,標志著白教授在1998年提出的以金融資源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理論研究的第三年,即2001年,正式推出了其一生研究的第三個創(chuàng)新型研究板塊的里程碑式成果。該研究板塊的理論基礎,建立在21世紀新資源觀之上。2006年出版的《21世紀新資源理論關于國民財富源泉的最新研究》一書,在西方生產要素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系統(tǒng)論述了新資源觀提出了全新的多要素理論模型。這一模型成功地預測了數(shù)字經濟、新質生產力經濟等新興社會資源學科的產生與發(fā)展,展現(xiàn)了理論創(chuàng)新在社會資源預測中的重要作用。該專著確立了21世紀自然資源觀與社會資源觀相融合的新資源觀,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大貢獻。數(shù)字經濟、綠色經濟、網絡經濟的蓬勃發(fā)展,以及新質生產力的崛起,為1998年提出的金融資源觀,即金融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了最新的時代場景。同時,這一研究成果也確立了金融資源觀在社會資源大家庭中的地位,從而清晰界定了金融資源觀的分類與歸屬。
遼寧大學的金融學科群,得益于幾代人的持續(xù)努力與不斷的傳承創(chuàng)新,他們未曾盲目追逐時尚,未曾拘泥于書本知識,不曾唯上是從,未曾夸大其詞,未曾虛張聲勢,未曾誤導公眾,未曾弄虛作假,未曾盲目模仿西方,未曾摒棄核心價值,也未曾單一追求數(shù)學與工程化!督鹑趶妵芬粫暮笪屙椄戒洠鷦诱宫F(xiàn)了該團隊近半個世紀的堅韌奮斗,他們日積月累,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前赴后繼,成果斐然,清晰可見,真實可信,令人深受感動,由衷敬佩。在近半個世紀的光陰里,白教授親自培養(yǎng)和指導的100余位博士、博士后團隊,堅守了動中有靜、變中有恒的學術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
正是基于這種長期的積累和堅實的學術基礎,團隊的研究成果12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超過170篇文章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瀏覽研究團隊名單中博士或博士后學位論文、研究報告的題目列表,便能看出其與時代需求的緊密聯(lián)系,服務于改革開放,展現(xiàn)開拓創(chuàng)新的特質。再細觀幾個原始創(chuàng)新性研究板塊的成果名錄,以及十部專著、數(shù)百篇文章的目錄,附錄一中的研究技術路線圖更是多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面試答辯專家組的贊譽。這一路線圖涵蓋了從傳統(tǒng)金融到現(xiàn)代金融,再到金融資源理論,從傳統(tǒng)資源觀到新資源觀,以及從傳統(tǒng)發(fā)展觀到適度發(fā)展觀,最終到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深入研究和融會貫通。這樣的成就,非數(shù)十年的沉淀和躬身研究無法達成。我們由此領悟,只有擁有恒心、恒志、恒情,方能成就恒業(yè)、恒品、恒果。
在白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中,流淌著對國家事業(yè)的忠誠與深情,他們對科學研究、做人做事的投入,是用心、用情、用行動鑄就的。對書稿的嚴謹態(tài)度,對語言的精雕細琢,追求的是精密、精確與精準的境界。本書作者對金融百態(tài)、國際風云的變幻莫測、中美關系的跌宕起伏,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和金融強國建設的洞察與思考,絕非一日之功,而是歷經四十余載的風雨洗禮、寒暑更迭,是春華秋實的長期積累與沉淀。
他們的觀察與研判,充滿了嚴肅與專業(yè),堅守著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只唯責任與擔當?shù)膶W術品格,其分量足以令人信賴。作為序言的筆者,我已屆93高齡,而本書作者亦87歲,我們兩人共180歲的智慧與經驗,承載著對家國的深切情感。我們這一代學者,有幸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之中,無怨無悔,矢志不渝。
筆尖即將停歇,心潮卻因白先生的情懷與擔當而澎湃。他心系金融強國之百年大計,我為之感動,為之欣慰,亦為之敬佩。同時,也感謝楊滌研究員及研究團隊中博士們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
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我們輝煌燦爛的東方文明,如同初升的太陽,照耀著永恒的江山。愿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濟繁榮昌盛,金融事業(yè)發(fā)達深遠,社會和諧,民富國強,共享繁榮。歲月如梭,奔騰不息,生機盎然,前程似錦,令人憧憬。
以此祝文,筆端暫歇,是為序。
2025年 2月15日
張亦春,1933年6月出生于福建連江,中國著名經濟金融學家,F(xiàn)為廈門大學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國家金融重點學科學術總帶頭人,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序言
緒論又一個全新的劃時代里程碑
第一章為什么要建金融強國
一、中國強國目標有多少?
二、為什么提出金融強國?
三、金融強國建設的八個堅持
四、金融強國的七個標志
五、金融強國的五篇大文章
第二章金融強國的歷史比較
一、靠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獨霸1617世紀的荷蘭
二、靠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殖民地貿易剝削崛起的英國
三、靠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展起來的美國
四、靠自力更生和改革開放崛起的中國迎來金融強國機遇
第三章金融強國的西方理論與實踐
一、從貨幣中性到金融非中性的認識革命
二、貨幣金融政策要兼顧物價水平和就業(yè)率
三、政府干預金融危機毫不猶豫,沒有觀念限制
四、金融作為戰(zhàn)爭之外的輔助手段,可制裁、打擊對手
五、西方貨幣金融理論評述
第四章金融強國的新資源學派觀點
一、白欽先金融團隊已形成有中國文化特征的特色研究
二、金融資源配置是鏈接東西方貨幣金融理論的節(jié)點
三、新資源學派對金融核心論的研究
四、各國金融的共性與中國金融的特性
五、改革開放以來金融理論研究評述
第五章金融強國的標準特征
一、金融適度:避免空轉化、虛擬化、泡沫化
二、金融適應:金融與經濟、社會相互適應
三、金融協(xié)調:金融自身發(fā)展協(xié)調,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
四、金融可持續(xù):反對濫砍濫伐金融資源,合作應對金融危機
五、構建金融強國的指標體系
第六章金融強國的金融資源配置
一、金融強國的資源配置目標
二、金融強國的金融資源配置主體
三、金融強國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
四、金融強國的金融結構配置
五、金融資源配置如何保障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傾斜
六、金融資源配置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
第七章金融強國視角下的政策性金融
一、金融強國理論的重要一翼:公共政策性金融理論
二、國家金融與公共政策性金融的辯證統(tǒng)一
三、公共政策性金融機構正在全球范圍內復興
四、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給公共政策性金融帶來發(fā)展機遇
第八章金融強國的信用評級
一、金融強國須掌握信用評級話語權
二、信用評級壟斷是支撐美國霸權的超級戰(zhàn)略性武器
三、強金融必須強評級:信用評級與金融監(jiān)管的辯證關系
四、著力培育中國評級機構的國際話語權
第九章金融強國的金融發(fā)展戰(zhàn)略
一、金融發(fā)展戰(zhàn)略
二、金融開放戰(zhàn)略
第十章金融強國的競爭策略
一、需要關注的國家或地區(qū)的特點
二、中國的策略選擇
第十一章金融強國的大國責任
一、產業(yè)空心化與金融強國的國內發(fā)展責任
二、特里芬難題與金融強國的國際貨幣責任
三、修昔底德陷阱與金融強國的全球和平責任
四、馬太效應與金融強國的全球發(fā)展責任
五、龐氏騙局與金融強國的金融監(jiān)管責任
六、資本大鱷的攻擊與金融強國的金融安全管理責任
七、重商主義與金融強國的貿易平衡責任
第十二章金融強國與強國富民
一、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強國還須富民
二、強國富民須先撥亂反正,糾偏過度市場化
三、金融強國建設中,努力實現(xiàn)強國富民雙均衡
后記創(chuàng)新金融理論研究,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附錄一(之一)白欽先學術團隊成員論文題目總覽
附錄一(之二)新資源學派的研究思想理論技術路線圖
附錄二白欽先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主要論文一覽表
附錄三《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白欽先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期刊文章一覽表
附錄四《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白欽先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期刊文章一覽表
附錄五白欽先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專著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