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與生產》全書由四部分內容組成,從貨幣和價格理論入手,引入生產結構以刻畫某一產品由最初投入到最終產出的整個流程,進而基于這一流程,分析了貨幣和信貸對于這一生產結構的影響,并分析了貨幣政策的合理操作。本書之所以占有重要定位,就是因為作者在該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貨幣的投資過度理論,并以此為依據,提出其著名的中性貨幣的政策主張。
《價格與生產》初次出版于1931年,是作者應邀在1930年-1931年去倫敦所做的四次演講的演講稿。篇幅看似單薄,但內容豐富,據哈耶克自稱,這本書與他出版于1929年的《貨幣理論與商業(yè)周期》互為補充。
由于哈耶克在美國游學和回到維也納建立經濟周期研究所期間,已花了數年研究了貨幣理論與商業(yè)周期問題,同時在1929年,震驚世界的于美國爆發(fā)而傳導到西方各國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也已經發(fā)生了,貨幣理論與商業(yè)周期(當時也有很多著作將之稱作為產業(yè)波動)一時變成了全世界大多數經濟學家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哈耶克的這四次講座以及接著出版的《價格與生產》這一著作,立即引起了較廣泛的關注。許多后來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包括后來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聽了哈耶克的這四次講座。
由于在這個問題上已投入研究多年,哈耶克對這方面的理論文獻很熟悉。在《價格與生產》一開始,哈耶克就貨幣對價格影響方面的一些經典理論做了一些較為詳細的文獻回顧。在第一講開頭,哈耶克說:在決定生產的數量和方向上,貨幣的影響起著主導作用,這可能是當前一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加熟悉的真理了。哈耶克還接著指出,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的通貨膨脹的經驗,以及當時世界各國尤其是英國通過緊縮通貨和恢復金本位制經驗,充分證明了每一種生產活動對貨幣的依賴,而面對當時剛剛發(fā)生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許多經濟學家均認為,造成當時全球經濟蕭條的原因是黃金的短缺。由此人們也相應地想尋求通過貨幣手段來克服這一問題。這樣,一開始,哈耶克就從當時經濟的現實情況為世界經濟格局及其大蕭條的原因及出路提出了全書的分析宏旨。
為了展開自己的貨幣與商業(yè)周期的理論解釋,哈耶克首先批評了歐文·費雪著名的貨幣數量論。哈耶克認為,盡管從表面上看來費雪的貨幣數量論的交易方程式是正確的,但是,它實際上對貨幣理論的發(fā)展構成了障礙。哈耶克認為,這個特殊理論的主要危害在于,它造成了當前的貨幣理論與一般經濟學理論的主體相脫離的狀態(tài)。
哈耶克(1899-1992),奧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經濟學家,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廣泛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哈耶克的學術生涯主要任教于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以及德國弗賴堡大學,他被廣泛視為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譯者簡介:
吳富佳,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長期在金融機構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和資產管理實踐等工作,擅長宏觀經濟理論、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投融資理論等研究,出版著作兩本,在權威及核心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前言 /萊昂內爾·羅賓斯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講 貨幣對價格影響的理論
第二講 消費品生產與生產品生產之間的均衡條件
第三講 價格機制在信貸周期中的作用
第三講附錄 上一講中提出的學說的發(fā)展史的相關注釋
第四講 支持和反對彈性貨幣的理由
第四講附錄 關于中性貨幣的補充評述
附錄 資本和產業(yè)波動:對批評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