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涉及我們如何學習的科學、學習和教學的科學研究、學習的認知過程等重要內容。本書首先揭示了學習的構成要素:作為執(zhí)行功能的工作記憶、作為執(zhí)行功能的記憶、學習是如何進行的、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其次,對情感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情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因素,但通常不被教師或任何其他教育機構所重視。動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通常不被教師或任何其他教育工作者所考慮。他還強調了協(xié)作學習的優(yōu)勢,或情緒或認知過程如何自我調節(jié),每個人的適應力如何,或他們的勇氣如何。其次,作者從指導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揭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反饋、評價。最后,形成性評估,即為了學習而評估,而不僅僅是評估學習。這是一份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精心撰寫的書。通過大量實例,幫助教師、學生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習是什么。通過大量實例,我們可以了解學習過程是怎樣的。
提升教學水平和學習能力的科學原理
學習的科學,成長的秘籍
助力教師高效教學,賦能學生加速成長
讓教學更有力量,讓學習更有深度!
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善于學習? 學習者之間的哪些差異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能力?閱讀本書,您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本書以認知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和教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深入探討了記憶的構成、學習遷移、工作記憶、深度學習、情緒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動機、信念、學習的社會維度、元認知、自我控制、情緒自我調節(jié)、韌性和毅力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此外,本書不僅揭示了學習的科學原理,還為教師、學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實用的策略和方法。對于教師而言,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策略和反饋技巧,能夠幫助他們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對于學生,書中關于記憶、動機和情緒調節(jié)的內容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激發(fā)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率。
本書能夠幫助我們從根本上改變對學習的理解。通過深入了解學習的科學原理,我們可以擺脫傳統(tǒng)學習方法的束縛,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策略。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不僅能夠提升學習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習慣,為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這是一本兼具科學性、實用性和啟發(fā)性的教育科學著作。它不僅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教學策略,更幫助我們從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學習的本質,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學習者和教育工作者閱讀的經(jīng)典之作。
曾經(jīng)有一個記者問我,學習是不是一種本能。我回答說:你認為視覺是一種本能嗎?的確,學習就像眼睛看見東西一樣,是我們的大腦不斷在做的事情,不管我們是否出于主觀意愿。進化賦予了我們發(fā)達的大腦,它不僅能讓我們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還能讓我們從每一次經(jīng)驗中學習以適應和優(yōu)化我們的反應。
學習發(fā)生在學生的大腦中。因此,在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中心。事實上,學習并不一定需要正式的教學。然而,就學校提供的知識和技能(如文學、數(shù)學、歷史、科學、閱讀、寫作等)而言,教學是促進學習最有效的方式。當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或促進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的經(jīng)驗時,教學就發(fā)生了,這往往與特定的目標相關。但是教師并不是直接導致學習的人,他們的作用是為學習提供最佳環(huán)境,并激勵學生參與能夠取得學習成就的行動。因此,教學是促進學習的過程。
雖然大腦從所有經(jīng)驗中學習,但并非所有經(jīng)驗都以相同的方式被記住。大腦的進化方式?jīng)Q定了哪些經(jīng)驗或行為能更有效地產生持久的學習效果。有趣的是,我們并不是生來就知道大腦是如何學習的;我們的學習行為是自發(fā)的,最多只能說是某些本能會促使我們這么做。例如,好奇心促使我們關注和探索新事物,但我們并非本能地知道哪些行為會優(yōu)化學習甚至從個人經(jīng)驗推斷出來的行為也不一定是最優(yōu)的。這可以類比于我們可以做許多其他事情,但并不知道如何最優(yōu)化地做這些事情。例如,雖然我們都知道如何跳躍,但我們經(jīng)過幾十年的專業(yè)田徑運動研究才發(fā)現(xiàn),跳得盡可能高需要一種特定的技術(即福斯伯里跳),這一技術既非顯而易見也非憑直覺就能掌握。同樣,了解大腦如何學習可以促使我們開發(fā)出優(yōu)化我們學習能力的技術或方法,這還能讓我們作為教師更加高效地教學。
本書的基本理念是,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審視學習和教學的過程,并利用從研究中得出的證據(jù)來改善指導教育實踐的決策。盡管就像醫(yī)學一樣,教學中有很多藝術性的元素,但教學也有其科學性的一面,只是我們很少將其應用到課堂上。當然,組織機構和經(jīng)濟等因素也會影響教育的成功,這一點也和醫(yī)療系統(tǒng)類似。然而,本書的主要關注點是教學與學習的過程課堂上所發(fā)生的事情,這些或多或少地掌握在學生和教師的手中。
近幾十年來,科學在神經(jīng)學和心理學領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取得了巨大進步。同時,教育研究也積累了大量證據(jù),證明了有關大腦學習機制的科學知識對教育中的教學和學習實踐的價值。這一研究旨在分析出產生最佳結果的教育實踐,并試圖找出其中的可復制的模式。
在這個意義上,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知識的傳播,特別是在教育者中間。研究揭示了學習的過程以及對其有影響的重要因素,這些信息對于促進學術進展至關重要。我承諾以引人入勝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現(xiàn)這些內容,同時也保持了必要的嚴謹性?紤]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證據(jù)以及與科學共識的一致性,我強調了謹慎行事的必要性,因為科學要求我們保持嚴謹。因此,我希望讀者們明白,這本書不會宣揚模棱兩可、夸大或者扭曲現(xiàn)實的信息。這些信息之所以受歡迎,并能增加圖書的銷量,僅僅是因為它們符合我們想要聽到的信息。
近來,神經(jīng)教育的流行使一些人開始傳播與嚴謹?shù)膶W習科學無關的信息。偽科學的傳播速度往往更快,可能是因為科學解釋本身比較復雜、微妙?茖W總是需要懷疑,需要多方證據(jù)來支持,而偽科學往往從一開始就斷言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盡管如此,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在科學傳播領域做出貢獻,因為會涉及一些重要的話題,比如教育。當然,沒有人是完全沒有偏見的。因此,我的客觀性可能并不像預期的那樣絕對。如果我無意中過于極端地斷言了某些觀點,我在此向讀者們致歉。我一直盡力提供證據(jù)佐證觀點,并忠實地反映其他研究人員的觀點。我引用了支持每個主張的科研論文;一本旨在提供基于證據(jù)的教學方法的書,如果沒有這些證據(jù)支持,那它就不夠可靠。讀者會注意到,很多參考文獻并不是新出版的,我選擇引用每個領域的奠基性文獻,這表明教育研究并不是一件新鮮事。新奇之處不在于我們對學習的科學認識,而在于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課堂中去。
盡管本書盡可能地避免了炫耀和迎合大眾的傾向,但我希望它依然能夠包含一些鼓舞人心的想法。根據(jù)科學研究,綜合考量真正影響教育的關鍵要素,這無疑令人著迷。因此,雖然我在某些情況下會大膽地將研究結論轉化為學生和教師可采取的具體行動以優(yōu)化學習而且這些行動是經(jīng)過驗證的但我并不打算將本書寫成一本食譜。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教育研究告訴我們,沒有一種方法是百分之百有效的。沒有一種教育方法適用于所有學生、目標或環(huán)境。例如,基于項目的學習是否有效?進行考試是否有益?顯然,答案取決于具體情況。教學方法受諸多變量影響,因此僅僅因為它們共享某些特征就將它們歸為一類并不合理。以在線教學為例,學生使用計算機程序進行遠程學習。然而,這并不是判斷該方法是否有效的唯一因素。有些在線課程非常成功,而另一些則不盡如人意。如果我們僅僅因為它們都是在線課程就把它們等同起來,那么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可能并不合理。
因此,本書側重于基礎知識,并根據(jù)我們對人們學習方式的理解,探索使教學方法有效的具體變量。例如,團隊活動在何種情況下促進了有意義的學習?考試在什么情況下是有益的?在線課程何時發(fā)揮了最大的作用?我的主要目標是讓解釋學習現(xiàn)象的科學模型更貼近教師的實際需求,使他們能夠根據(jù)這些模型做出決策。這一目標必須與教師自身的標準保持一致,并考慮到他們的學生及其背景。在教學這樣的領域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化通常并不是直接的。然而,幸運的是,有一些科學研究的學習現(xiàn)象與真實環(huán)境(甚至包括課堂本身)相對接近。換句話說,需要澄清的是,這并不是本關于神經(jīng)科學(或神經(jīng)生物學)的書。雖然神經(jīng)科學確實令人著迷,近年來,它在理解構成學習物質基礎的生物過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神經(jīng)生物學并不能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采取哪些行動。這種科學產生的知識與教育實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我們對大腦錯綜復雜的運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無疑是我們的主要目標。然而,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理解神經(jīng)元的行為方式或者哪些大腦區(qū)域參與特定任務,并不能幫助我們確定如何組織一次教育經(jīng)歷以實現(xiàn)學習目標。
認知心理學是對學習和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和改進的科學之一,其在心理學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深入研究領域,它探究大腦如何獲取、處理、存儲和運用最初通過感官接收的信息。與神經(jīng)科學專注于大腦生物學的分析不同,認知心理學通過觀察行為和表現(xiàn)的相關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雖然認知心理學主要依賴于實驗室研究,但它也從日常環(huán)境(如課堂)的研究中獲得見解。神經(jīng)科學的最新進展為認知心理學提供了信息,并有助于驗證思維如何處理信息的模型,其中包括與學習相關的機制。然而,對教育工作者真正有益的科學見解主要源自心理學領域本身。
在本書中,我提出了一種關于學習現(xiàn)象的認知視角,因為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這種視角可以更好地支持教師和學生在日常教學中做出的決策。我也廣泛地依賴于教育心理學,這是一個多學科的領域,結合認知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和其他相關科學來探索學習的真實情境。也許這個領域最有趣的一點是,它進行了大量的課堂研究,使得關于哪些方法或措施會影響學生表現(xiàn)的假設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進行測試,即使這是以犧牲普適性為代價的?梢哉f,它是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環(huán)境之間最直接的橋梁。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本書的目的并非制定教育的目標?茖W永遠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教育目標的制定并不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解決的問題。相反,每個學;蚪逃龣C構必須根據(jù)其認為適當?shù)臉藴蕘泶_定自己的目標。然而,一旦確立了這些目標,科學可以幫助揭示更有可能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方法。
出于歷史原因,本書圍繞著學生如何在各個知識領域實現(xiàn)有意義、持久和可遷移的學習展開。本書還涉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盡管這方面未必等同于有意義的學習。畢竟,這兩個主題是科學長期以來深入研究的領域。正如本書所呈現(xiàn)的,其結論證實了幾十年來某些實踐的有效性。然而,這些結論也揭示了其他可以顯著改善教學過程的方法。
總之,我希望本書對教師、學生以及所有對學習機制感興趣的人都能有所幫助。畢竟,作為一名學習者的旅程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
艾克托爾·魯伊茲·馬。℉éctor Ruiz Martín)
國際科學教育基金會主任,生物學家和記憶與學習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員。曾多年在大學任教,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將認知心理學、記憶和學習的研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以便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推薦序
前 言
第 1 章 學習的科學方法
1.1 科學研究與教學
1.1.1 個人經(jīng)驗與認知偏見
1.1.2 確認偏誤和認知失調
1.1.3 通過科學方法糾正認知偏見
1.1.4 學習和教學的研究水平
1.1.5 課堂實驗
1.1.6 一種依賴于多種變量的現(xiàn)象
1.1.7 相關性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
1.1.8 以證據(jù)為基礎的教學
1.1.9 偽科學神話
第 2 章 學習的認知過程
2.1 記憶的構成
2.1.1 記憶的種類
2.1.2 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2.1.3 長期記憶系統(tǒng)
2.1.4 外顯記憶
2.1.5 內隱記憶
2.1.6 程序性記憶
2.1.7 經(jīng)典條件反射和情緒條件反射
2.2 記憶的組織
2.2.1 人類記憶的類比
2.2.2 記憶模型
2.2.3 先驗知識
2.2.4 建立連接
2.2.5 加工層次理論
2.2.6 主動學習
2.2.7 激活先驗知識
2.2.8 先驗知識的評估
2.2.9 基于理解的學習
2.2.10 活動設計
2.3 記憶的過程
2.3.1 容量無限的記憶倉庫
2.3.2 從記憶中提取所學內容
2.3.3 記憶提取實踐
2.3.4 必要的難度
2.3.5 當我們提取記憶或知識時發(fā)生了什么?
2.3.6 記憶提取不僅能促進事實性學習
2.3.7 練習記憶提取的方法
2.3.8 間隔式記憶提取
2.3.9 交錯式記憶提取練習
2.3.10 重復
2.3.11 遺忘的原因:信息丟失或無法檢索?
2.3.12 記憶不像肌肉
2.4 記憶的重構
2.4.1 想法的持久性
2.4.2 學習事實與學習概念
2.4.3 學習新概念
2.4.4 概念變化的類型
2.4.5 觀念的改變和講座
2.4.6 促進課堂上的概念變化
2.4.7 引導學生的概念變化
2.4.8 自我解釋
2.5 學習的遷移
2.5.1 學習與遷移
2.5.2 形式訓練說
2.5.3 促進遷移的因素
2.5.4 理解式學習
2.5.5 學習就是遷移
2.6 工作記憶
2.6.1 超越短期記憶
2.6.2 工作記憶的局限性
2.6.3 工作記憶的組成部分
2.6.4 認知負荷理論
2.6.5 作為學習者屬性的工作記憶容量
2.6.6 工作記憶與學校學習
2.6.7 測量工作記憶
2.6.8 工作記憶與學習困難
2.6.9 課堂上的認知負荷管理
2.7 深度學習
2.7.1 天賦還是苦功?
2.7.2 專家和初學者的區(qū)別是什么?
2.7.3 感知
2.7.4 推理
2.7.5 解決問題
2.7.6 批判性思維
2.7.7 創(chuàng)造力
2.7.8 如何獲得專業(yè)知識?
2.7.9 熟能生巧
2.7.10 分解與整合
2.7.11 在學校環(huán)境中練習
第 3 章 學習中的社會和情感因素
3.1 情緒在學習中的作用
3.1.1 學習與情緒
3.1.2 何為教育中的情緒?
3.1.3 什么是情緒?
3.1.4 情緒如何調節(jié)學習和記憶?
3.1.5 驚喜和好奇對記憶的影響
3.1.6 促進學習的情緒
3.1.7 情緒與成績
3.2 學習動機
3.2.1 一個被忽視的因素
3.2.2 什么是動機?
3.2.3 目標
3.2.4 決定學習動機的因素
3.2.5 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
3.2.6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3.2.7 價值和期望的基礎
3.3 信念
3.3.1 主觀知識
3.3.2 信念和期望
3.3.3 歸因
3.3.4 歸因訓練
3.3.5 反饋與歸因
3.3.6 關于能力的信念
3.3.7 思維模式
3.3.8 思維模式與學業(yè)成績
3.3.9 我們可以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嗎?
3.3.10 如何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模式?
3.3.11 標簽
3.3.12 思維模式和刻板印象
3.3.13 學校里不存在正向的標簽
3.3.14 關于信念對學習的影響的批判
3.4 學習的社會維度
3.4.1 互相學習
3.4.2 社會學習中的情感
3.4.3 皮格馬利翁效應
3.4.4 通過社交互動學習
3.4.5 合作學習
3.4.6 學會合作
3.4.7 建立多元化的課堂?
第 4 章 學習的自我調節(jié)
4.1 元認知
4.1.1 學會學習
4.1.2 自我調節(jié)學習中的元認知技能
4.1.3 自主學習者
4.2 自我控制
4.2.1 學習的自我控制
4.2.2 自我控制與學業(yè)成績
4.2.3 調節(jié)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4.2.4 促進學校里的自我控制
4.2.5 抑制控制的局限性
4.2.6 抑制控制的發(fā)展
4.3 情緒自我調節(jié)
4.3.1 不合時宜的情緒
4.3.2 情緒自我調節(jié)在學習中的作用
4.3.3 與學習表現(xiàn)相關的情緒
4.3.4 促進情緒調節(jié)
4.3.5 情緒自我調節(jié)的策略
4.3.6 調節(jié)注意力的策略
4.3.7 調節(jié)身體反應的策略
4.3.8 調節(jié)情境認知評價的策略
4.3.9 支持情緒調節(jié)的學習環(huán)境
4.3.10 執(zhí)行功能與情緒調節(jié)
4.4 韌性和毅力
4.4.1 堅持不懈的能力
4.4.2 成功的案例
4.4.3 毅力、動機和元認知
4.4.4 毅力和信念
4.4.5 培養(yǎng)毅力
4.4.6 關于毅力的批評
第 5 章 關鍵教學過程
5.1 教學過程
5.1.1 有效的課堂
5.1.2 羅森夏因教學原則
5.1.3 直接教學
5.1.4 排序和分配
5.1.5 建模
5.1.6 復習
5.1.7 提問
5.1.8 構建與指導實踐
5.2 反饋
5.2.1 一個具有混合效應的相關因素
5.2.2 反饋的本質
5.2.3 反饋的種類
5.2.4 各種形式的反饋的有效性
5.2.5 反饋與動機
5.2.6 正面反饋與負面反饋
5.2.7 成績與反饋
5.3 評估
5.3.1 教學中的一個關鍵過程
5.3.2 評估參數(shù)
5.3.3 評估測試真正衡量的是什么?
5.3.4 遷移能力的評估
5.3.5 評估作為一種學習工具
5.3.6 影響形成性評估的變量
5.3.7 形成性評估效果的證據(jù)
5.3.8 評估對鞏固學習的貢獻
附錄 關于學習的偽科學神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