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定量與定性研究,分別探討了規(guī)制、道德規(guī)范與文化- 認知三大制度合法性要素及其對村莊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尤其通過個案研究,深入剖析了道德規(guī)范與文化- 認知要素對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意義。在田野研究中,作者觀察到,超越個體層面的群體結構也對公共物品供給等產生影響。作者強調,普遍道德和群體結構為理解公共物品供給等集體行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為有效克服“搭便車”等集體行動困境提供了新方案。
溫瑩瑩,廈門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系訪問學者,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農村社會學專委會理事。研究領域為農村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具體研究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公共參與、政府信任等議題。多篇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社會學研究》、《社會學評論》、Habitat International等國內外期刊,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倫理學》、《社會科學文摘》等期刊轉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的合法性機制研究” (已結項)。已出版學術專著《非正式制度與村莊公共物品供給研究——T村個案研究》。
第一章 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及其有效實現(xiàn)/1 一 農村公共物品供給/1 二 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因素/3 三 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變遷/10 四 理論框架:合法性機制視角/17 五 研究問題與方法/20 第二章 合法性機制初探——基于北京、福建定量數(shù)據(jù)的比較研究/28 一 國家—社會關系理論下的公共物品供給參與意愿/29 二 理論再檢驗:北京、福建不同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31 三 小結/39 第三章 制度認知及其影響——基于福建省農戶問卷的數(shù)據(jù)分析/41 一 “一事一議”、項目制背景下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41 二 參與意愿的制度影響因素/43 三 制度認知和公共物品供給參與意愿:實證結果/47 四 小結/52 第四章 認知合法性機制與公共物品供給——基于村莊個案研究/54 一 制度、制度合法性與公共物品供給/54 二 個案概況與研究預設/57 三 認知合法性機制與T村的公共物品供給/61 四 小結/70 第五章 規(guī)范合法性機制——普遍道德與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72 一 公共物品供給困境/72 二 普遍道德與公共物品供給集體行動困境/75 三 實證分析:普遍道德與中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82 四 培育普遍道德:公共參與/90 五 小結/98 第六章 合法性機制的比較研究(上)/102 一 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分析視角/102 二 制度合法性機制與公共物品供給/103 三 制度合法性機制視角下的公共物品供給參與意愿/105 四 小結/118 第七章 合法性機制的比較研究(下)/122 一 行動者、制度與農村公共物品供給/122 二 村莊公共物品供給組織及其制度/125 三 制度合法性機制比較研究/128 四 小結/132 第八章 公共物品供給研究的群體結構視角/135 一 公共物品自我供給的個體視角/135 二 從個體到群體結構視角/138 三 群體結構視角的發(fā)展及其解釋/139 四 群體結構視角的實驗論證/144 五 理論貢獻與對中國研究的啟發(fā)/150 第九章 總結與展望/156 一 制度合法性機制與村莊公共物品供給/156 二 合法性機制是公共物品供給制度有效實施的關鍵/157 三 未來方向/160 參考文獻/163 后記 關于公共物品供給“搭便車”困境的研究探索/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