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美育,簡言之,是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美的精神和原則,給學生帶來發(fā)現的愉悅,創(chuàng)造的快樂,成功的體驗。語文美育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發(fā)現和感受。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力求挖掘語文中的情感因素,滋養(yǎng)學生心靈;其次,美育必須和語文因素水乳交融,而不是拋開語文。概言之,就是美的發(fā)現(發(fā)現語文之美)和發(fā)現的美(在發(fā)現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的喜悅和激動)。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心得之作,修訂時增加了大量新的內容,力求貼近當下語文教學實際,引發(fā)更多中學語文教師的思考和共鳴。
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發(fā)現和感受美
☆這是一本探索語文教育規(guī)律,探索語文美育的通俗讀本。
☆這是一本幫助教師省視自己的語文教學,推動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指導之書。
☆書中既有對語文教學的睿智思考,又有教學示范與指導,適合中小學一線語文老師研讀。
☆本次修訂刪除十余篇舊文,增加了作者近年來的一些心得,如聽課手記、閱讀札記等,力求貼近當下語文教學實際。
編輯推薦篇章:
美的發(fā)現和發(fā)現的美 007
追尋語文的詩意 107
激發(fā)與喚醒作文教學之思 145
想象的翅膀是這樣展開的作文教學課例之一 183
序 言
楊斌老師新著《發(fā)現語文之美》即將出版,寄來書稿,囑我寫序,我深感榮幸。
楊斌老師探索語文教育規(guī)律,堅持不懈地執(zhí)著追求,在課堂教學實踐與文字訴求兩方面同時著力,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結出累累碩果,令人尊敬。
母語教學是世界難題,如何有效地提高母語教學質量,往往眾說紛紜。西方文字有其傳授的特點,漢語言文字更是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特色及難度,非西方文字所能比擬。當今,有些人的腦子里認為什么都是外國人的好,從理念到操作,模仿、移植乃至抄襲,對語文教學而言,大概無濟于真正提高質量,提高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確實有諸多途徑、諸多方法,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必須遵循,即必須遵循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如果只見技,不見義,或人為地把技、義剝離,總非教學的上策。任何教學都具有教育性,丟失了教育性的教學,輕則蒼白無力,落入重技輕人的窠臼,重則失魂落魄,難以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語文教學中教育元素極其豐富,美之發(fā)現與鑒賞當然也是其中應有之義。
漢語之美,美不勝收。魯迅先生說: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義美以感心。語文教學每節(jié)課都在與音美、形美、義美的漢語言文字結伴,教師只要目光敏銳,就會自覺地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徜徉,在咀嚼、品味過程中發(fā)現美,領悟美,賞析美。
曾記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他又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顯然,崇尚美、欣賞美會使人變得高尚、優(yōu)美起來。教學中帶領學生學會找到美、評判美,給學生以熏陶感染,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語文教材中所選詩文,一般來說,均文質兼美,寓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資源。打開課本,語言美、自然美、人性美、邏輯美、風格美等有時會撲面而來。如何運用這些優(yōu)質資源,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審美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有一雙慧眼,對詩文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表象有穿透力,識得作者的匠心別具,從而精準地把握住詩文的真諦。講求語文之美,絕不是貼標簽外加,更不是故作姿態(tài)拔高,而是把文字表述與情意內涵融為一體,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靈,力求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教學高境界。
楊斌老師為此高境界而艱苦跋涉,從理念提升到躬行實踐,從閱讀到寫作,不斷探索,盡心盡力。今日將長期探索的做法、經驗結集出版,必能對語文同行有所啟迪,對語文教學改革起助推作用,意義非凡。
2012年10月
導 言
大約是三年前的一天,我在網上檢索資料。無意間,在一個語文課題的網站上發(fā)現一篇文章《用心發(fā)現語文之美讀楊斌〈語文美育敘論〉》,作者是徐州一位素不相識的語文老師。文章寫道:從自己當初毫不猶豫地選擇學習語文專業(yè)至今,我心中對語文的喜愛從沒有改變,也一直在心中認定語文對一個人的一生應該不可或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不可或缺呢?我始終把模模糊糊的想法掩藏于心,不是不想表達,是沒有思考透徹,沒有尋找到能夠表達出來的言語。而當在現實生活和教學實踐中,又屢屢地發(fā)現語文受到沖擊,本該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最有影響力的語文似乎遠遠不是本來所想的那樣;想張口辯駁,卻又發(fā)現是那么的蒼白無力。我愈加想尋找到自己心里想表達的話語,也相信語文對人生一定有著絕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找到。今天,在這本書里,我找到了一些自己想說想表達的意思,讓我高興并且感謝。
讀畢,我喟然一嘆,如逢知己。確實,真正一語中的點破我語文教學思想內核的,就是這一句話:發(fā)現語文之美!也就是為了這一句話,我在語文教學之路上一蓑煙雨無悔無怨,不計收獲只問耕耘,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了回辛苦而執(zhí)著的農人。
一
最初走上語文講臺,是在家鄉(xiāng)瀕臨黃海的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堆溝中學。師范畢業(yè)伊始,即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初中恢復三年制的首屆初三,而且一教就是六年(后三年在張灣中學執(zhí)教)。可能是進入師范之前曾經當過幾年民辦教師的緣故,也許是因為年輕人特有的那份激情吧,那時的初三語文課教得一點也不累;非但不累,而且非常享受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讀讀講講其樂融融的感覺。但是,說實話,那時候對語文教學還談不上有什么認識,語文課怎么上,主要還是跟著感覺走。
1985年,我調入省重點中學灌南縣中學。幸運的是,我遇上了對我的教學觀念產生很大影響的李坦然老師。李老師是我們的教研組長,我又恰好和他同教一個年級,因此聽李老師的課便是家常便飯。幾節(jié)課聽下來,我便發(fā)現李老師的課與一般的課不同:沒有流行的從時代背景到段落大意的固定模式,印象中似乎也沒有刻意追求什么教學的重點、高潮,更沒有盛行于當時觀摩課上演講一般的慷慨激昂之態(tài)。一切,都來得十分自然,也十分流暢,像鄉(xiāng)間的小河款款流淌,浸潤其間的是對語言、對文字的品味和賞析。記得有一次,聽李老師講《為了忘卻的記念》。稍作介紹之后,李老師即讓同學們讀書。這在講風頗盛的當時,可是不夠時髦的事。讀了一陣子書之后,開講第一段。李老師挑出了兩個詞語讓大家比較。為什么悲憤總時時襲擊我的心,而要擺脫的卻只是悲哀?一個小小的問題,卻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內容,激起了課堂上的一潭活水。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熱烈,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原汁原味的語文,脫離了種種概念、程式和現實利害的語文。
當時,正是語文教改風起云涌、流派迭出的時代,各家觀點層出不窮,種種旗號此起彼伏。有時,我會鼓動李老師也去殺上一槍。要知道,老先生可是20世紀50年代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讀大三時已在《文史哲》上發(fā)表了9000多字的學術論文,還曾參加過《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文學史》的編
纂;他的同班同學謝冕、張炯、孫玉石、孫紹振一個個都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文論界的大腕人物,而他,卻因1957年的一場風暴,一直在中學語文教學園地默默耕耘。這樣一位出身名門、根底深厚的老教師,對語文教學是有資格經常說點什么的。然而,李老師沒有講,不是沒機會,而是不愿意。有時閑聊到語文教學的某個問題,他會不經意間冒出一句:不能這樣吧。
而我,則幸運地聽到了李老師的許多聲音。從課內到課外,從觀念到實踐。從李老師的聲音里,我悟出了語文教學的不少門道,也讓我在起步之時少走了許多彎路。受李老師的影響,我也努力追求一種樸實無華的教學境界,教學中總是力求在課文中找出一個個語言的精彩亮點,讓同學們去討論,去發(fā)現,去揣摩作者的用意,去領悟語言的魅力。當時還無力對它進行理論概括,但我已經朦朧地感覺到,理想中的語文教學似乎就應該像李老師這樣,沿著語言(或說言語)的路徑,走向更深更遠的地方。李老師,是我語文教學的引路人;李老師的教學實踐,也是我語文教學思想萌生的最初溫床!
二
真正理性地省視自己的語文教學,是在讀了李澤厚的《走我自己的路》之后。關于這本書給我的啟發(fā)和幫助,我曾在多個地方說起。而要說清我研究語文之美的因緣,這本《走我自己的路》,確實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這是李澤厚的一本雜感集,有序跋、散文、雜文、治學談、答記者問等各類文章百余篇。作者自謙說,是不倫不類,不知是什么味道,而在我讀來,卻是在品嘗一道道色香味兼具的美味佳肴。給我啟迪最大的是作者的治學經驗談。李先生多次在講演和文章中反復強調讀書要博、廣、多,寫文章要專、細、深,要以小見大由小而大,題目越小越好,可以有一個大計劃,但先搞一個點或者從一個點開始比較好。在談到研究題目的選擇時,李先生強調,應該在自己的廣泛閱讀中,發(fā)現問題,找到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或空白點,自己又有某些知識和看法;要兼顧主客觀條件,選擇在主觀上適合自己的基礎、能力、氣質、志趣的方向、方法和課題,而不是盲目地隨大流或與各種主客觀條件對著干。這些話也許不算什么特別新穎的見解,但由李先生這樣的知名學者結合自己的學術經歷說出,卻使我有如久旱逢甘霖。
李先生的話給我以極大的啟發(fā)。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我的理論素養(yǎng)必然只能蜻蜓點水,但我也有我的優(yōu)勢,那就是在語文教學實踐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體會,我何不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呢?于是,反觀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從審美視角去透視教育教學問題便成了我的選擇。我選了語文教學領域的一個個很小的點:教學情境、教學情緒、教學風格、教師素質、教學創(chuàng)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審美的角度作些探討。很快,第一篇論文便在《教育研究》上發(fā)表。這給了我以極大的鼓舞。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我就這樣開弓沒有回頭箭地走上了漫漫語文教研之路。
就在整理這篇教學思想錄的時候,我編選的《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獻給中小學教師》也正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緊張編排。在編者介紹中,我寫下這樣一段話:和李澤厚的書一見鐘情,30年長相廝守,沾溉良多。編選本書,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答謝;同時,也希望能為轉型期的中國教育加添一點思想養(yǎng)分。這的確是我的肺腑之言!沒有李澤厚《走我自己的路》,我就沒有機緣走上語文教研之路;而沒有后來30年李澤厚思想的持續(xù)浸潤,也就不會有我語文教學思想的形成和深化。這么說,絕不是要標榜我的思考和實踐達到怎樣的境界,漫漫語文之旅,我仍然只是在海灘拾貝;而是這些年來的語文乃至整個教育田園,喧囂浮華的東西實在太多,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是哲人的思想和智慧讓我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靜、淡定和執(zhí)著。
三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語文之美?究竟從怎樣的路徑走向語文之美?我想,它不應該是教學內容。講述什么是美、有哪些美、怎樣才美等,那是大學美學課的任務,顯然不是也不可能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它也不應該是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步驟、操作流程等,那是師范院校語文教學法的任務,不是也不可能是語文教學的內容。發(fā)現語文之美,應該是一種教學思想、一種教育觀念,它會影響你、指導你在教學中選擇什么,欣賞什么,也會啟發(fā)你、指引你在教學中如何去選擇,怎樣去實踐。
我所理解的語文之美,簡而言之,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美的精神和原則,給學生帶來發(fā)現的愉悅,創(chuàng)造的快樂,成功的體驗。換言之,語文之美不是要教師在課堂上大談哪里是自然美,哪里是心靈美,哪里是人格美。那種貼標簽式的美與語文無關。語文之美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發(fā)現和感受。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不應把鮮活的語文擠壓成干巴巴的咸魚干似的幾道習題,而是發(fā)掘語文自身魅力,包括內容之美和形式之美,用這些美滋養(yǎng)學生心靈。其次,語文之美的發(fā)掘又必須和語文因素水乳交融,而不是拋開語文,空談美。最后,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應符合美的精神和原則,那就是讓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自由,而不是只把學生當作容器。應該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以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自由,為學生提供知識生成、能力形成和精神養(yǎng)成的廣闊空間?傊,語文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發(fā)現的過程:美的發(fā)現(發(fā)現語文之美)和發(fā)現的美(在發(fā)現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的喜悅和激動)。發(fā)現知識之美,也接受知識之美熏陶,同時,發(fā)現的過程中也會感受發(fā)現之美。發(fā)現語文之美要求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也對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提出比較高的要求,譬如選擇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教學藝術、營造和諧氛圍等。正是在這一點上,語文之美和現代教育的觀念高度一致地吻合起來。
這樣的理解對嗎?首先,它是對前輩教育思想的繼承和借鑒。葉圣陶、夏丏尊、朱自清先生都用他們的思想和實踐對此作了生動詮釋。葉圣陶一貫主張教育重在育人,重在為人生奠基,在語文能力培養(yǎng)上,注重涵泳體味揣摩,把語言學習和語感培養(yǎng)、情感修煉結合起來。夏丏尊注重語感培養(yǎng),在語文的形式上多有闡述。朱自清強調語文學習就是學習文化,學習文言文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必得經過這種古典的訓練,才成為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他們不僅在理論上作了深刻闡述,而且留下了很多富有啟發(fā)性的教學實例。其次,也是對現代教育理論的運用和發(fā)揮,F代教育理論強調教育不僅僅是教書,教育過程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和生成新內容的過程。在課堂情境中,教師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的過程即是教師創(chuàng)作課程事件或創(chuàng)生課程的過程。在課堂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創(chuàng)造并解釋課程事件,這個過程也是美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的過程,而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生成也應該水到渠成,相得益彰。最后,從學術界研究成果中得到的啟發(fā),譬如申小龍的文化語言學理論,王尚文的語感論,于漪、錢夢龍的語文教育實踐,都給了我很多學理上的啟迪和幫助,不斷豐富自己對漢語言規(guī)律和語文教學的認識。而當我接觸到讓皮亞杰(Jean Piaget)的發(fā)現式學習理論之后,恍然明白:原來自己多年懵懵懂懂、磕磕碰碰的努力,竟然也和這位教育學大師的思想方向大致吻合。
四
為什么要在語文教學中發(fā)現語文之美?暫且不論語文課應該承載的精神滋養(yǎng)和情感熏陶功能,僅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這也是一個十分重大而嚴肅的課題。
漢語言突出地具有人文性,而且這種人文性應該和語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人文就在語言中!緊緊地抓住語言這個抓手,深入體會語言的精神內涵,就是抓住了漢語言的人文性特征。同時,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就在發(fā)現語文之美的過程中逐步達成。因此,一方面,我不贊成置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于不顧,空談和語文不沾邊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我也不贊成讓語文學習僅僅停留在習得語言規(guī)律,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基本層面,那樣勢必還是回到問題的起點,重新落入單純工具性的窠臼。發(fā)現語文之美追求的理想是在語文學習中濡養(yǎng)精神,在人文滋養(yǎng)中學習語文。總之,從語言入手,卻又不僅僅停留在語言,再向前走一步,就會觸摸到更為具體、更為鮮活、更為深刻、更為豐富的人文。竊認為,我的這一語文觀在洞悉學科本質屬性、把握語文教育規(guī)律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比較辯證的回答和富有積極意義的探索。
其實,如果從教育學的視角進行考察,發(fā)現學科之美也是一個頗具普遍意義的課題。近幾年,我正是在總結提煉語文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由此及彼,從語文學科走向整體教育,欣喜地感悟到了發(fā)現學科魅力或者說學科之美的重要意義。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有一段著名的話:你會設想一滴水,在俗人眼中看來只是一滴水,而一個物理學家懂得了它的元素是由一個力量集結在一起,而那力量突然釋放時可以引起閃電,在他的眼中那滴水會是什么?你會設想在普通人不經意地看來只是雪花的東西,對于一個曾在顯微鏡中見過雪的結晶的奇妙多樣形式的人不會引起一些較高的聯想嗎?你會設想一塊畫了些平行線痕跡的圓巖石,對一個無知的人和一個知道一百萬年前冰河曾在這巖石上滑過的地質學家,能激起同樣多的詩意嗎?斯賓塞用詩意一詞來解釋知識的魅力。對于語文來說,語文之美,就是作者憑借文字營造出來的氛圍、意境、思想情感,是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生命,是源自作者心靈的歌哭,或者說,就是作者的心靈。同時,語文之美,也是作者憑借文字呈現出來的母語自身的魅力,或者說是語文形式的魅力。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魅力,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魅力,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有不同的魅力,甚至不同的教學個性、不同的教學語境都會碰撞、生發(fā)、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語文魅力。
知識為什么會美?因為美和真是相通的。自然界本身的規(guī)律叫真,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這種統一,就是美的本質和根源。教學內容反映的是各個科學門類的客觀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凝結著人類的智慧和勞動成果的結晶,這里也同樣有著如李澤厚所說的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從而可以以美啟真。以美啟真何以可能,因為世界上的事物有許多相同的結構,它們相互對應,同形同構,有些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能用理知直觀,即通過科學美而感受和發(fā)現它。所以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說,美是真理的光輝、自由的萬能形式。這種科學發(fā)現或創(chuàng)造直觀與藝術家對藝術美的發(fā)現創(chuàng)造一樣,兩者具有許多相通或相似之處。依此類推,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感受知識的魅力去感知學科內容。是否發(fā)現學科知識之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鉆研教材的深淺。真正鉆研透了,發(fā)現了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知識之美就自然而生。知識和美如水乳交融,無法截然分開,合則雙贏,分則俱傷。深刻地把握了真,也就自然領悟了其中的美;尋找到恰當的美的路徑,也就容易逼近事物的本質真。我們很多老師之所以忽略了學科之美,往往不是缺少發(fā)現的眼光和能力,而是被庸俗的教學觀遮住了雙眼。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成為斯賓塞筆下的那位物理學家、地質學家或者手拿顯微鏡觀察雪花的人!
因此,在我編著的《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論教育》一書中,我即從教育學整體構架出發(fā),把知識的魅力作為全書的一個重要章節(jié)。我認為,學科之美應該成為教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突破口。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你看到教育學園地里有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上面怯生生地寫著教育之美的字樣,親愛的讀者朋友,請不要感到驚訝。因為,這株新芽孕育和植根的土壤,正是本書呈現給您的思想:發(fā)現語文之美!
楊 斌
2012年初稿
2013年2月二稿
楊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獲教學成果獎、教育科研成果獎多次,發(fā)表論文多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語文美育敘論》《發(fā)現語文之美》《教育美學十講》;《教師職業(yè)幸福的秘密》《寫在講臺邊上》;《如果我當教師》《新編葉圣陶論語文教育》《近現代中國八大教育家名篇精選》《什么是我們的母語民國三大家論語文教育》;《思路:李澤厚學術年譜》《李澤厚論教育》《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獻給中小學教師》等。
序 言 001
導 言 003
輯一 方法: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雙重變奏
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雙重變奏 003
美的發(fā)現和發(fā)現的美 007
于細微處見精神 013
走進人物的心靈
小說教學片論 018
品味和體悟
散文教學片論 025
讓年輕的心弦震顫
詩歌教學片論 034
析理·激趣·悟情
議論文教學片論 045
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教學片論 054
形式也是內容 064
課堂教學范式及其他 071
文言,還可以這樣教
聽課手記之一 074
眼力就是能力
聽課手記之二 078
清水芙蓉,返璞歸真
聽課手記之三 083
從聲調里讀出生命
聽課手記之四 089
腹有詩書氣自華
聽課手記之五 092
也說內容為王
聽課手記之六 096
輯二 主張:讓思想沖破牢籠
由字以通其辭 103
追尋語文的詩意 107
站在歷史的枝頭
答一青年教師問 110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對語文教學幾個熱點問題的思考 115
整體把握和微觀分析 118
文體使語文成為語文 121
人文和語言血脈相連 125
比理念更重要的是什么 128
語文教育的技和道 131
創(chuàng)造型教師有哪些特征 134
偉大事物的魅力 137
學科之美在哪兒迷失 141
激發(fā)與喚醒
作文教學之思 145
輯三 課例:追尋文字背后的意蘊
給《守財奴》當編導 151
閑話不閑的夫妻夜話 155
《邊城》余韻 158
《黃鸝》教學實錄 161
《胡同文化》教學實錄 166
《想北平》教學設計 171
《品質》教學設計 176
想象的翅膀是這樣展開的
作文教學課例之一 183
尋找熟得恰好的桃子
作文教學課例之二 186
輯四 札記:那些滋養(yǎng)那些人
蔡元培: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干 195
宗白華:瀟灑的散步人生 201
此情可待成追憶
紀念李澤厚先生 207
在葉圣陶語文旗幟下重新集結 220
民國語文三大家教育思想管窺 225
讀書好似播種 234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241
初版后記 249
再版后記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