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者 序
成書于1940年代的《茶與美》集結了柳宗悅對于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提出嚴厲的批判。日本在20世紀40年代茶道盛行的狀態(tài),達到了過往都未曾企及的高點,茶道禮儀與茶器鑒賞吸引了相當多對于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于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曲解,讓柳宗悅懷著茶與美的傳承是否正向的憂慮與省思。
正值茶文化在兩岸盛行的當下,上世紀40年代《茶與美》的發(fā)聲似乎振聾發(fā)聵,其中所指對于茶的誤解,對于賞器的扭曲,對于人心的做作,居然都有著與今天大比例的吻合。這樣跨時代的反省,提供了我們向內思考的極佳素材。身為當代的茶人,在閱讀《茶與美》后的感動之余,是讓并非日語系科班出身的我決定投身翻譯的始點。
2017年夏,我拜訪日本民藝館,民藝館的窗口告訴我《茶與美》是一本連日本人都看不太懂的著作,她自己看了好幾次都沒有完全理解。當時翻譯進度已經過半的我,突然感到責任特別重大。柳宗悅的長子,也是被譽為日本工業(yè)設計之父的柳宗理(19152011)說過去與現(xiàn)在都是為了未來而存在,我們必須將宗悅留下的民藝論以某種方式傳遞到未來。
一本連一般的本國人都看不懂的當代著作,顯然不會是語言上的不理解,而是難以深入明了當中的深意。為了盡量拉近中文版讀者與書中精髓的距離,我決定在譯文之外,于原文的每個章節(jié)后以導讀的形式作出說明。觀點中或有不成熟與未盡完善之處,也盼各界先進前輩與讀者不吝指正。
導讀涵蓋了幾個層面的用意,首先是釋義,我試圖將幾個難懂與具有文化差異的觀念或名詞,重新以現(xiàn)代的語言闡明。接著是跨時代的應用,20世紀40年代的背景與今天雖有不少的差異,但柳宗悅對當時茶界一針見血的相關論點,更給予今日的我們一個深入反省的契機。我反復以歷史或當代的角度,作出必要的呼應與補充。最后是展望,我希望進一步反思《茶與美》中的民藝論或美學觀,并探討能給予我們什么新的指引。日文原書成書后歷時已逾80年,相較于上世紀40年代,當今科技發(fā)達,全球人口突破80億,欣欣向榮的背后卻是利益的爭奪讓人心更加紊亂。
《茶與美》如同暗夜中的一座燈塔,端看我們如何透過它來咀嚼這個世界的美。
李啟彰
作者簡介:
柳宗悅,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就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部哲學科時,開始察覺生活中民藝品的實用美學,提倡用之美,并開始收集、研究日本及朝鮮的民藝。1936年設立日本民藝館,向大眾倡導民藝之美不遺余力,活躍時期被稱之為民藝運動。被譽為民藝之父,不論在保留日本傳統(tǒng)工藝美學及培養(yǎng)大眾對于民藝用品的美感皆有所貢獻,更對其后的創(chuàng)作者影響深遠,包括柳宗悅的兒子、日本工業(yè)設計巨匠柳宗理。
譯者簡介:
李啟彰,中國茶文化連鎖店巖陶茶空間發(fā)起人,器物藝評家,資深茶人!恫枞兆印贰恫杵髦馈贰队X知鑒賞》作者。理科背景出身,專研茶葉安全、茶葉與中醫(yī)經絡相關的養(yǎng)生議題;并深度探究中華與日本之生活美器。擅長于同時以理性與感性分析茶與陶的內涵與美感。以分享安全飲茶 與茶陶之美為其后半生的志業(yè)。
李文茹,名古屋大學博士(文藝),現(xiàn)為淡江大學日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