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孤魂: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掘記(皇皇巨著《考古中國》,《南渡北歸》作者岳南集三十年精力完成,講述中國11個重大考古與發(fā)現
定 價:80 元
1971年底,湖南長沙的一家醫(yī)院在挖防空洞時,偶然發(fā)現了一個能噴氣、點火即著的地下洞穴。經考古人員發(fā)掘后發(fā)現,里面竟埋藏著數千件珍貴的文物和一具完好的女尸。這就是著名的馬王堆漢墓。這位墓主人的真實身份是誰?為什么在地下沉睡兩千多年而尸身不腐? 本書講述了考古人員對馬王堆三座漢墓進行考古發(fā)掘的時代背景、曲折過程,展現了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決策者、發(fā)掘者們遇到的困難與付出的艱辛。作者還通過對出土文物的分析和推測,再現了西漢初期封國林立的歷史畫卷。
◇抽絲剝繭還原墓主真身,再現西漢初期政治風云! ◇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馬王堆漢墓發(fā)掘工作親歷者侯良親自作序,文物修復專家白榮金撰文回憶。 ◇知名作家、《南渡北歸》作者岳南集三十年精力完成。 ◇華語世界開創(chuàng)性全景呈現中國百年重大考古發(fā)現與研究的史詩巨著。 ◇海量珍貴史料、人物訪談和數百幅文物、歷史圖片,引領你進入真實的考古現場。 ◇11部巨著,帶你探尋中華民族基因和血脈,感受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 ◇數不盡的地下寶藏,震動海內外的神奇文物,帶你感受中華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考古學家吳九龍、韓金科、許宏、沈辰,文化名家范詠戈、李炳銀、賀紹俊、張志忠,知名作家、詩人王久辛、何三坡聯袂推薦! ◇賈蘭坡、石興邦、鄒衡、趙其昌、侯良、白榮金、于善浦、麥英豪、林向、王學理、譚維四、單霽翔、吳如嵩、吳九龍、韓金科、沈辰等十幾位遺址發(fā)掘親歷者,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專家撰文追憶! ◇《考古中國》系列作品已被譯為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全世界讀者廣泛矚目!
38年前,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曾震撼了世界,引起國內外的極大關注。當時我作為湖南省博物館負責人之一,除了參加一號漢墓的發(fā)掘之外,在之后的二、三號漢墓的發(fā)掘中,因為擔任發(fā)掘施工組的領導,所以也每天守在施工現場。在女尸研究和出土文物的科研工作中,我的責任是組織接待各方面的專家,因此有幸認識了眾多的學者,并了解到他們的科研成果,從中學到了不少有益的知識;I建馬王堆漢墓陳列館時,上級令我參與設計籌劃及赴滬籌措建筑材料和陳列設施等工作。文物陳列館開放之后,我負責宣傳接待,因此有幸接待了許多中央首長及外國元首和專家學者。這些工作使我對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研究、宣傳展陳的全過程,有了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岳南先生著《西漢孤魂》,囑我題序,我未敢推辭,寫幾點感觸,提示本書的內涵,裨益于讀者。 一 長沙馬王堆三座漢墓是在一種極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發(fā)掘的。當時處于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尤其是在席卷全國的所謂破四舊、立四新之后,人們對與歷史有聯系的東西,一律視如敝屣。在這樣一種歷史氛圍中去進行古墓發(fā)掘,真叫不合時宜不識時務,這樣就給我們帶來了難以預料的困難。如一號墓的發(fā)掘經費被扣除一半,一個僅申請支援60把鋤頭、20個膠卷的報告被斥之為浪費。請勞動局批準30名農村勞力,說是不能影響農業(yè)生產,他們派給的城市民工,最大的71歲,最小的16歲。后因下雨怕塌方,向教育組請求學校支援,遭到嚴詞拒絕。雨天進餐,駐軍醫(yī)院不準我們進入禮堂,只能蹲在房檐下吃飯。推土機推倒了墓邊的幾棵樹,醫(yī)院領導指責是破壞森林(其實樹在文物保護范圍之內)。墓周堆積如山的泥土,偶爾滾入道路上,又說是破壞了醫(yī)院的衛(wèi)生。更有甚者,文化組一軍代表在千人大會上,竟信口雌黃地說:博物館吃飽飯沒有事,天天去挖死人骨頭棺材板子……因此使幾位考古干部要求辭職改行。今天的人們聽到這些話,可能認為是天方夜譚,可當時,那就是事實。我們正是背負著這樣的歷史重負,通過艱苦的努力,完成這6000立方米土的發(fā)掘的。因此,對于當年手足胼胝地勞動在工地上的人們,五六十歲的老技工,十幾歲的年輕講解員,應當給予誠摯的謝意。尤其是為馬王堆漢墓及湖南考古事業(yè)立下了不朽功勛的老技工任全生、蘇春興、漆孝忠以及復員軍人尹繼龍,均已辭世多年了,他們的名字將與馬王堆漢墓永世長存。二十幾年前,山東大學歷史系著名考古學教授劉敦愿先生來長沙,我陪同參觀馬王堆現場,當他聽完我對一號漢墓發(fā)掘情況的介紹后,頗有感慨地說:這樣一個重大的發(fā)現,想不到發(fā)掘條件如此之差,而經過又是如此之艱難,這在我國的田野考古史上,實屬少見,實在應該寫成文字載入史冊。 當然,二、三號漢墓的發(fā)掘,由于周恩來總理和湖南省委的重視,情況已大為改觀。但讀者從本書可以看到,四人幫又時有掣肘,時有干擾。 二 由于馬王堆漢墓保存基本完好,因此出土珍貴文物共3000多件,如漆器500件、兵器38件、竹木簡922支、絲織品100余件、木俑266個、竹器100余件。另外還有大量的農副產品和中草藥,以及銅鼎、銅鏡、玳瑁卮杯、木梳、木篦、角梳、角削刀以及泥半兩錢、泥金餅、木犀角、木象牙、木壁、木罄等明器。尤其重要的是,除四幅帛畫外,三號墓出土有十多萬字、20多種的帛書,其內容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且有不少是古佚書。 已故著名學者沈從文先生于1980年冬在美國圣約翰大學作《從新學轉到歷史文物》的學術報告時說:每個人都知道中國有《二十五史》,就沒有人注意從地下發(fā)掘的東西,比十部二十五史還要多。他的原意是這眾多的文物,就是用實物寫成的二十五史。據此我們也可以說,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也正是用實物寫成的西漢初期的百科全書。
岳南,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先后畢業(yè)于諸城五中、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班。歷任宣傳干事、記者、編輯、臺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等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歸》三部曲被《亞洲周刊》評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為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展現出全球華人的軟實力及不斷向上的力量。另有《岳南大中華史》等考古文學作品多部,并以英、日、韓、德等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發(fā)行數百萬冊。
序 一起震撼世界的往事(侯良) 序章 林彪與第一個戰(zhàn)斗號令 第一章 意外發(fā)現 第二章 狂飆到來之前 第三章 珍寶燦爛 第四章 長沙頓起罕世驚雷 第五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第六章 解剖大行動 第七章 八方風雨會長沙 第八章 余波不絕 第九章 發(fā)掘三號墓 第十章 遺恨中的慰藉 第十一章 重組歷史的碎片 第十二章 死于軍營的將軍 第十三章 地火天光 第十四章 余響 附錄 歲月無悔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