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理論與模式研究 讀者對象:本書可作為經濟學、公共管理等學科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參考資料,也可供政府相關部門決策者閱讀、參考 ![]()
本書基于國內外理論研究與實踐形成的新成果、新經驗,通過引入農業(yè)多功能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范圍和類型進行了界定;通過研究社群經濟理論,完善了經典社群治理模式的理論基礎;對農村公共產品治理模式進行了重新分類,并重新定義了社群治理模式和NGO治理模式;分析了各類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條件和適應范圍;最后,提出了基于多元主體協(xié)同的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結構。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和管理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尤其是在農村稅費改革完成并開始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之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管理面臨著新的問題和困境。國內關于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研究成果很多,然而就目前進展來看,在農村公共產品概念和范圍界定、治理模式理論探討以及各類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適應范圍等關鍵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對農村公共產品的界定不夠清晰。絕大多數(shù)研究引入經典的公共產品概念和分類來進行分析,沒有充分考慮農村和農業(yè)發(fā)展的特性,使得分類或不夠精細或遺漏關鍵內容,導致提出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體系存在不足。二是對公共產品治理模式的理論研究不足,F(xiàn)有研究對社群治理模式雖然進行了廣泛探討,但在理論基礎上,仍主要以經典的公共選擇理論或從政治學、社會學等視角探討的第三部門為基礎。三是對經典治理模式和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和適應范圍考察不足。絕大多數(shù)研究側重引用經典理論的結論,并基于此構建治理體系或提出政策措施,但卻忽略了各種經典治理模式的前提假設,使得提出的方案無法與具體情況、具體類型的農村公共產品精準匹配。本書通過深入研究,對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理論進行補充完善,同時結合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存在的問題和困境考察,提出一個既具有理論基礎,又具有現(xiàn)實基礎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模式。
本書除導論(第一章)部分外,主體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共八章。
第一部分: 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理論研究;诠伯a品的經典定義,在引進農業(yè)多功能性的基礎上,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概念和類別進行了重新界定,并全面梳理了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相關理論和模式,包括福利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經典理論關于公共產品治理的論述,以及對應的市場治理、政府治理、社群治理3種經典治理模式,并對各種觀點進行了比較分析(第二章); 由于國內外學者對市場治理和政府治理兩種傳統(tǒng)治理結構的研究已十分全面,但對社群治理模式的理論研究主要以公共選擇理論為理論基礎,對近年來一些社群治理方面的新理論、新實踐的分析較為欠缺。因此,本書引入發(fā)展經濟學領域的社群經濟理念,通過對社群經濟的概念及其內涵、類型以及實踐成效的深入研究,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理論體系,為在實踐中通過社群經濟機制來供給和管理農村公共產品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三章)。
第二部分: 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歷史與現(xiàn)狀考察。本部分首先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制度演進以及現(xiàn)階段的治理效率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當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體現(xiàn)出治理模式單一(3種經典治理模式并存,但彼此缺乏協(xié)作)、供需矛盾突出(包括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民主決策機制缺位(仍然以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為主,現(xiàn)行“一事一議”制度運行不暢)和制度保障不足(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制度和規(guī)則缺失)等四大問題(第四章); 進一步地,專門研究了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帶來的影響。研究認為,農村稅費改革后,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主要面臨著財力減弱導致基礎組織供給能力下降、村民個人理性導致集體行動能力減弱和制度缺陷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三大困境(第五章)。
第三部分: 國內外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實踐經驗研究。本部分首先全面總結和分析了國內外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先進經驗,包括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發(fā)達國家和印度、泰國等發(fā)展中國家的治理經驗,以及國內“三個集中”、常德鎮(zhèn)村同治、成都的分類供給等經驗探索和創(chuàng)新。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通過制度和法制建設來進行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尤其善于利用社群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來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管理的效率。國內部分地區(qū)的創(chuàng)新實踐,也為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但這些探索性實踐,仍然沒有形成制度化、常規(guī)化的治理結構(第六章)。其次,為考察現(xiàn)實中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制度創(chuàng)新產生的效果和改進空間,研究以成都市村級公共產品分類供給體系的核心制度支撐——村民議事會制度為例,通過對成都市4個典型村落的實地調查,收集了豐富的個案資料和微觀數(shù)據,并運用統(tǒng)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分析方法,對新制度的實施效果和存在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為構建新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體系提供了微觀基礎(第七章)。
第四部分: 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模式的構建;谇懊娴难芯,本部分首先對新時期政府、市場兩種典型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條件和適應范圍進行了深入研究。其次,結合第三章對第三部門組織類型和組織視角下社群經濟類型的討論,基于CBO(社群組織)和NGO(非政府組織)提供服務的特點,將第三部門組織進行公共產品治理的模式明確為社群治理模式和NGO治理模式,并分析了其有效性和適應范圍。研究指出,市場、政府、社群、NGO 4種治理模式有效發(fā)揮作用的關鍵條件分別是高水平的排他性技術、需求偏好同質性高、高質量的社會資本和具備綜合供給能力。但無論是哪種治理模式,都無法單獨解決中國現(xiàn)階段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面臨的問題和困境(第八章)。最后,提出通過在各種組織之間構建協(xié)同關系來完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體系,即農村公共產品協(xié)同治理。農村公共產品協(xié)同治理,是指通過在政府、市場、社群組織、非政府組織4種治理主體之間,建立起雙邊或多邊的協(xié)同關系,在一個制度化的框架下供給和管理農村公共產品的模式。研究認為,協(xié)同治理為農村公共產品治理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結構和方案,能更有效地解決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境。研究還通過分析協(xié)同治理的基本形式、分類情況下主導治理主體的選擇標準,給出了現(xiàn)階段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分類治理結構,以及相應的保障機制(第九章)。
本書的主要貢獻在于,通過分析國內外理論與實踐形成的新成果、新經驗,對農村公共產品的類型進行了更全面的劃分和解釋,深入討論了社群經濟并將其作為社群治理模式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提煉出新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模式并對各類模式的有效性和適應范圍進行了研究。因此,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和完善了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理論體系。最后,提出了一個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分類治理結構。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5個方面:
第一,通過引入農業(yè)多功能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范圍和類型進行了更細化的界定。尤其是將農村景觀、自然生景、區(qū)域品牌、投資營商環(huán)境等農村非商品性產出或服務納入到各大類并進行了闡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農村公共產品的范圍、類型和特征。
第二,通過較全面地分析社群經濟理論,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經典社群治理模式的理論基礎。社群經濟是通過社群成員之間的自愿合作和共同努力來進行資源優(yōu)化配置,從而實現(xiàn)提高社群整體福利之目的的資源配置機制和經濟發(fā)展模式,其內涵比合作經濟更為廣泛和深刻。本書較全面地討論了社群經濟的概念和內涵,并從組織和產業(yè)兩個視角討論了社群經濟的類型。研究認為,社群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機制,對我國農村發(fā)展有重要指導意義,也體現(xiàn)出很強的公共產品治理功能,它將傳統(tǒng)的社群治理模式強調非正式規(guī)則拓展到強調正式規(guī)則,從而提升了公共產品社群治理模式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此外,基于組織視角對社群經濟的類型劃分,最終將農村社群經濟發(fā)展組織(CEDO)歸類為社群組織(CBO)和非政府組織(NGO)兩大類,進而討論了社群經濟機制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功能,為后續(xù)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體系構建提供了基礎。
第三,對公共產品治理模式進行了重新分類,并重新定義了社群治理模式和NGO治理模式;贑BO和NGO提供服務的特點(前者為組織內成員服務,后者為組織外人員服務),將第三部門組織進行公共產品治理的模式明確為社群治理模式(CBO治理模式)和非政府組織治理模式(NGO治理模式)。最后,將公共產品治理主體明確為市場、政府、社群組織和非政府組織4類,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治理模式的更清晰劃分。
第四,分析了各類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條件和適應范圍。尤其是,利用數(shù)理模型論證了高質量的社會資本是社群治理模式能否發(fā)揮作用的關鍵條件,既具有豐富的政策含義,又為社群治理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指出市場、政府、社群、NGO 4種治理模式有效發(fā)揮作用的關鍵條件分別是高水平的排他性技術、需求偏好同質性高、高質量的社會資本和具備綜合供給能力。
第五,提出了基于多元主體協(xié)同的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結構以及相關的保障機制。該模式強調市場、政府、CBO、NGO 4類治理模式之間的互動和協(xié)調,通過構建正式的、穩(wěn)定的和制度化的規(guī)則,能有效解決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值得指出的是,本書在公共產品治理理論和模式上的一些研究結論,不僅適用于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與管理問題,也適用于城市區(qū)域,只是本書所探討的社群經濟,在農村和偏遠地區(qū)有更廣闊的作用空間。從國外實踐來看,社群經濟發(fā)展模式也主要用于解決農村和偏遠地區(qū)落后社群的發(fā)展問題。
當然,盡管作出了巨大努力,本書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考慮到課題的研究重點,難以對社群經濟理論進行更全面、深入地探討。事實上,社群經濟理論的演進需要從集體主義、合作社運動、公共選擇理論等層面進行考察和梳理; 在社群經濟的應用分析上,本書的案例主要來自于國外,對國內的一些社群經濟項目仍處調研和分析之中; 同時,針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管理在微觀層面表現(xiàn)出的問題,本書的考察還不夠全面和充分。下一步研究中,將首先從理論和實踐上全面研究社群經濟理論,然后研究其在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農村公共產品治理、農村扶貧脫貧等領域的應用。此外,限于研究水平和研究條件,書中的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誠望同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全書總體結構安排由課題負責人路征與張義方、鄧翔共同研究確定。本書各章撰寫主要分工如下: 第一章,張義方、路征; 第二章,路征、張義方; 第三章,路征、鄧翔; 第四章,路征、張義方; 第五章,張義方、路征; 第六章,張義方、路征; 第七章,路征; 第八章,路征、張義方; 第九章,路征、張義方、鄧翔。最后由路征負責修改、總纂和定稿。此外,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朱海華、萬春林,碩士研究生趙佳敏,本科生鮮永一、龔大東、鐘橋群、李睿、余子楠,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本科生蘇成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本科生陳靜等參與了問卷設計、實地調研、文獻整理、數(shù)據收集與分析、調研報告撰寫等工作,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廖祖君研究員對社群經濟理論部分提供了重要建議。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我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理論與模式研究”(批準號: 15FJY015)的最終成果。在項目評審過程中,匿名評審專家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對本書的修改完善大有裨益。作者在此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及匿名評審專家深表感謝。此外,還要感謝加拿大蒙特愛立森大學農村和小鎮(zhèn)項目(Rural and Small Town Programme,Mount Allison University)主任David Bruce先生,當我們索要文獻時,David Bruce先生很快回復并提供了文獻掃描件。
路征 2022年11月于川大
路征 經濟學博士,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民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fā)表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2項。
張義方 經濟學博士,四川省工程咨詢研究院總工程師、正高級經濟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產業(yè)經濟、區(qū)域經濟等領域的研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fā)表論文10余篇,獲全國優(yōu)秀咨詢成果一、二等獎3項,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2項。
鄧翔:經濟學博士,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民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和發(fā)展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多項,發(fā)表論文1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多項。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jié)研究背景和意義
第二節(jié)國內外研究總體進展概述
一、 國外研究總體進展
二、 國內研究總體進展
第三節(jié)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農村公共產品治理: 基本理論與模式
第一節(jié)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相關概念辨析
一、 外部性與農業(yè)多功能性
二、 農村公共產品的概念
三、 農村公共產品的分類
四、 治理與農村公共產品治理
第二節(jié)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理論索源
一、 福利經濟學的相關論述
二、 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論述
三、 公共選擇理論的相關論述
四、 各種理論觀點的比較分析
第三節(jié)經典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模式
一、 市場治理模式
二、 政府治理模式
三、 社群治理模式
四、 3種經典模式的比較
第三章社群經濟理論與農村公共產品治理
第一節(jié)社群經濟的起源與內涵
一、 合作經濟
二、 社群與社群經濟
三、 從合作經濟到社群經濟
四、 社群經濟對我國農村發(fā)展的價值
第二節(jié)社群經濟類型: 按組織類型劃分
一、 組織類型與社群經濟發(fā)展組織
二、 社群組織主導型(CBOLed)
三、 非政府組織主導型(NGOLed)
四、 政府組織主導型和政府間組織主導型
五、 社群經濟發(fā)展中各類組織的合作
六、 結論與政策啟示
第三節(jié)社群經濟類型: 按行業(yè)劃分
一、 社群旅游
二、 社群林業(yè)
三、 社群金融
四、 結論與政策啟示
第四節(jié)社群經濟機制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功能
一、 CEDO歸類及其作用范圍
二、 需求表達與決策機制
三、 監(jiān)督機制
四、 資金籌集機制
五、 外生力量的退出機制
第四章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歷史與現(xiàn)狀考察
第一節(jié)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制度衍化
一、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
二、 家庭承包制時期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
三、 稅費改革之后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
第二節(jié)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實證分析
一、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基本狀況
二、 實證的基本思路
三、 計量模型與數(shù)據
四、 實證結果與分析Ⅰ: 時間序列數(shù)據
五、 實證結果與分析Ⅱ: 地區(qū)面板數(shù)據
六、 實證結果與分析Ⅲ: 橫截面數(shù)據
七、 總結性評論
第三節(jié)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治理模式單一
二、 供需矛盾突出
三、 民主決策機制缺位
四、 制度保障不足
第五章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影響分析
第一節(jié)中國農村稅費改革的背景與歷程
一、 農村稅費改革的背景
二、 農村稅費改革的歷程
第二節(jié)農村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 稅費調整
二、 財政體制和行政管理
三、 鄉(xiāng)村治理: “一事一議”制度
第三節(jié)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的影響
一、 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影響
二、 對公共產品治理資源籌集的影響
三、 對公共產品治理決策機制的影響
第四節(jié)農村稅費改革后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治理面臨的困境
一、 財力減弱導致基層組織供給能力下降
二、 村民個人理性導致集體行動能力減弱
三、 制度缺陷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