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出現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此開啟了技術革命的道路。人們很快認識到這個虛擬的全球化的網絡所帶來的巨大可能性,數字藝術領域由此開始蓬勃發(fā)展;ヂ摼W幫助許多藝術家使他們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增加了世界各地觀眾的可及性。的技術也使藝術家能夠改變和們的藝術作品,從而使網絡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媒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無限溝通的可能性和對數據的訪問,網絡在各個方面震撼了我們的生活,并且還導致了的新方法去創(chuàng)建、分享和鑒賞藝術,使網絡成為自世紀中葉以來具顛覆性的藝術媒介。網絡藝術也因此被認為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領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主題。在超過30年的歷史過程中,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理論家、家和作家對網絡藝術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得到了發(fā)展。
藝術史表明,藝術家總是尋求新的藝術形式和非傳統的媒介來表達他們的藝術原則和觀念。20世紀初開始興起的各種前衛(wèi)運動從根本上挑戰(zhàn)了傳統的藝術觀念。從這些革新運動中涌現出來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引入了新的非藝術性材料,如書籍、雜志、衣服、家居用品和許多其他日常物品,證明了它們一樣可以作為完美的藝術媒介,并且聲稱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可以用任何東西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這就是混合媒體藝術的誕生,標志著藝術發(fā)展進入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時代。
自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開始處理融合視覺藝術和技術的想法。1967年,人們第一次嘗試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技術和藝術結合在一起。當時,紐約的一群藝術家,包括約翰·凱奇、羅伯特·勞申伯格、羅伯特·惠特曼和伊馮·雷奈爾等,與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合作,創(chuàng)造了融合新技術的突破性表演。這些首次出現的裝置作品和行為表演促進了技術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為數字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技術的發(fā)展一直與革新的藝術概念并駕齊驅,并改變了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分享的方式,使突破性的藝術家及其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能夠超越藝術界的傳統界限,獲得更多接觸全新的受眾群體的機會。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絲網印刷技術和便于使用的攝像機,安迪·沃霍爾的大量作品是否會朝著同樣的方向發(fā)展?
后來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僅把技術創(chuàng)新作為輔助手段。許多藝術家和藝術專業(yè)人士正在通過利用這些強大的技術和工具作為藝術和設計的媒介來改變藝術世界,使他們能夠創(chuàng)作出引人注目的、身臨其境的和極具吸引力的藝術作品,而且這些作品兼具多學科融合和創(chuàng)新的特征。
20世紀90年代帶來了互聯網,開啟了技術革命的道路。人們很快認識到這個全球虛擬網絡的巨大可能性,數字藝術領域由此開始蓬勃發(fā)展;ヂ摼W幫助了許多藝術家,使他們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增加了面對世界范圍觀眾的可訪問性。先進的技術也使藝術家能夠改變和操縱他們的藝術作品,從而使網絡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媒介。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因為互聯網無限的溝通的可能性和無限的對數據的訪問,它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創(chuàng)建、分享和鑒賞藝術的方式,使網絡成為自20世紀中葉以來最具顛覆性的藝術媒介。網絡藝術也因此被認為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領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主題。在超過30年的歷史過程中,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理論家和評論家對網絡藝術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得到了發(fā)展。這也使得什么是網絡藝術這個問題無法得到明確的答案。
網絡藝術是否代表了只有在網絡環(huán)境中才能展示的非物質化藝術?它的名稱是否說明了它所使用的媒介?就如同我們所熟知的視頻藝術或大地藝術一樣?它是網民創(chuàng)作的藝術嗎?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定義,網民是指互聯網的居民嗎?它是否與萬維網出現之前的集體性的過程藝術作品和社會雕塑的概念有關?我們能否在它的標題下包括一條微博推送或者一個受到互聯網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金屬裝置作品嗎?盡管中文網絡藝術一詞泛指了網絡藝術自出現至今的實踐,但是在英文語境下,曾出現過多個名稱指代這一類型的藝術實踐,比如net.art和networked art。那么,它們是同義詞嗎?它是一個藝術運動還是一種藝術形式?網絡藝術是否代表了當代藝術的一個歷史時期?
本書內容包含了多種多樣的互聯網藝術形式,用來創(chuàng)造互聯網藝術的工具和設備,同時還討論了更廣范圍的文化含義和這些作品的歷史重要性。本書涵蓋了互聯網出現之前的郵件藝術、網絡藝術以及后互聯網時代的藝術作品,模糊了設計和藝術界限的藝術家所設計的軟件和項目、產品開發(fā)、社會活動及其傳播。本書還展現了藝術家如何利用在線的科技,結合傳統的藝術歷史,創(chuàng)作藝術的新形式,并進入超出傳統藝術范疇的領域。
對于網絡藝術的存在和理解,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起點,以尋找這些問題以及類似問題的答案。本書可以視為對20世紀和21世紀藝術世界的一個特定領域及其相關話題的討論和梳理。本書也將網絡藝術視為一種發(fā)展中的藝術形式。本書的組織結構按照網絡藝術的發(fā)展的時間順序安排,希望為讀者理解網絡藝術現象提供一個視角、一個維度。
第一章互聯網作為審美的媒介/1
第一節(jié)互聯網作為審美媒介的特征/2
一、信息、傳播與審美媒介的區(qū)別/2
二、審美媒介、媒介懷疑論與后媒體/3
三、物質媒介與審美媒介的區(qū)別/5
四、互聯網與其他媒介的比較/6
五、作為審美媒介的互聯網/9
六、作為媒介的互聯網如何制造模因/10
七、反對媒體懷疑論和后媒體論題/12
第二節(jié)網絡藝術中的作者身份/12
一、以互聯網為審美媒介的藝術作品中的作者身份/13
二、作者身份、集體作者身份、多個作者身份和共同作者身份/14
三、電影、觀念藝術和漫畫中的協作/18
四、藝術作品Google Maps Hacks中的作者身份/21
五、交織的藝術主體性/23
第二章網絡藝術與萬維網/27
第一節(jié) 網絡藝術的自指性/31
第二節(jié) 互聯網與新媒體理論/36
第三節(jié)超媒體性作為萬維網視覺組織的主要策略/40
第四節(jié)超媒體結構與網絡藝術的主要特征/42
一、數據和代碼作為超媒體環(huán)境的基本基礎/44
二、網絡藝術中數據可視化的發(fā)展趨勢/47
三、測試源代碼的圖形潛能:Jodi案例研究/50
四、通過反瀏覽器質疑超媒體結構的規(guī)則/52
第五節(jié) 媒體混合,通討網絡藝術研究網絡的多媒體特征/56
一、多媒體與網絡藝術/56
二、藝術團體0100101110101101.org的《媒體混合體》/61
三、馬克·納皮爾的作品主題/63
……
第三章網絡藝術的歷史/68
第四章網絡藝術、技術和關系美學/97
第五章后互聯網藝術/118
參考文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