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書籍:讀書、藏書及與書有關的一切(讀書的人會消失,但書籍將帶著記憶永存)
定 價:68 元
書架上的書是堆疊的沙袋,用以抵御遺忘的洪流。
書簽、藏書票、書籍裝幀;二手書、私人藏書、特裝書、被遺棄的書;圖書館、書店、書展、讀書俱樂部……
作為一件物品出現(xiàn)時,書遠不僅是承載內(nèi)容這么簡單。我們與書相遇,衍生出一系列故事。從古老的莎草紙到如今的電子閱讀器,從書的紙張、氣味到書承載的記憶與情感,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資深書蟲湯姆·摩爾講述了與書有關的一切。時至今日,書籍依然有能力改變我們的生活。
★愛書之人不可錯過的真正寶藏,關于讀書、藏書及與書有關的一切,以全新視角講述書籍的歷史與未來。
★古往今來作家、藏書家及普通讀者的故事,講述人與書的相遇:二手書里夾帶的奇怪物品,18世紀年輕女性組建的秘密讀書俱樂部,濟慈臨終前用來傳達愛意的書,無數(shù)故事見證人與書的奇妙互動。
★聽懂書、愛書的學霸教授閑聊專業(yè),一本書就是一堂名校公開課:湯姆·摩爾作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曾任教于多所世界名校,他將深厚學識付諸文字,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
★拒絕掉書袋,密集知識點 播客式輕松閱讀:8大主題,8場精彩輸出,當下出版熱詞 專業(yè)知識 行業(yè)內(nèi)八卦,有趣長知識。
★英國作家、出版人、資深書蟲摯愛推薦:《唯有書籍》改變了我看待一本書的方式(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喬恩·科特納·格里姆伍德)。
書/書:人之于書與書之于人
我念書的時候,有一位教授辦公室里的書堆得連下腳的地方都快沒了。他在英語系一樓有間大辦公室,四壁都是書柜。經(jīng)年累月,這些書柜逐漸擺滿了書,還有些書架也見縫插針地擠占了辦公室的每一處空當。書柜開始從墻壁蔓延到房間內(nèi)部,衍生成書攤、書龕和書角。但是,這樣仍不足以容納他不斷增加的藏書。很快,他開始把書摞在書柜頂上,并且兩排兩排地疊放在每層架子上,要拿后排的書,就得先把前排的書取下來才行。沒過多久,書就已經(jīng)漫到地板上,月復一月,越來越深入地侵占整個房間。每次我去教授的辦公室,要在可見面積日益縮小的地毯上找出一條進入房間的路,似乎都比前一次更難。想將這些書理出個頭緒,差不多得是一份全職工作了。我敲響教授辦公室的門,聽到一聲含糊的呼喚讓我進去。我打開門,卻不見教授的身影里面全是書,但顯然沒有人。有那么一瞬間,我還以為教授可能被壓在一大摞翻倒的精裝書下面了。隨后,教授從主題五花八門、摞成金字塔似的書堆后面探出頭來。我稍微整理一下。他如是說,仿佛他真有望讓這座規(guī)模不斷增長的圖書館變得井然有序似的,這座圖書館就宛如宇宙,不斷朝著各個可能的方向加速膨脹。教授為他的書做了很多事。購買決定買什么書,不買什么書。分類把書上架,和其他書擱在一起。他可能會按某種標準對書進行分類,譬如按主題分(歷史書放這個架子,傳記放那個架子),按厚度(厚的放地板上,薄的放書架上),或是按他的閱讀進度來分(沒讀過的放這邊,正在讀的放那邊,已經(jīng)讀完但還未整理入柜的放在另一邊)。他讀書,從書中摘錄筆記,參考借鑒這些書,寫文章時從書中旁征博引,用這些書備課,把書借給學生,等等,他徜徉在無邊的學海和無盡的歡樂中。不過他的書也為他做了不少事。除了讓他在辦公室里無處下腳,它們還塑造了他的工作空間和工作方式。這些書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他也置身其中。有時,它們協(xié)助他工作得更輕松、更出色。在這樣一座龐大的私人圖書館中撰寫學術文章,能夠確保參考資料、其他學者的著作和他正著手寫的文學作品都近在咫尺。即使結論有所不同,但所有的學術研究都或多或少有賴于他人的研究,而成千上萬的藏書無疑能助他一臂之力。不過也有一些時候,它們一定給他添了不少麻煩在龐雜卷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往往很難或根本無從找起。最終,學院助理覺得這種情況必須就此打住,她請了一位建筑工程師來測試大樓能否承受住這么多書的重量。拿著工程師的報告,她成功勸說教授送掉了一些書(他也送了我一本),卻難以說服他縮小他那座圖書館的規(guī)模。他的職業(yè)生涯,甚至他對自身的理解,都悉數(shù)陳列在書架上,任誰都有目共睹。丟掉一些書就像丟掉一部分自我。擁有如此多的藏書有利有弊。但無論怎樣,這些書于他而言都不只是被動的工具,它們也在他的生活中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
※
有時,我們認為書僅僅是閱讀的工具,但書的意義不止于此。在本書中就是你正在讀的這一本我真正感興趣的并非書的閱讀功能。相反,我想談談我們在其他方面是如何影響書的,以及書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書具有雙重意義。除了是文字的載體,它們自身也充滿意義。就像我的教授所理解的那樣,書的價值遠遠超出它們所包含的文字或圖像。書構成了我們對自己的理解。早在我們還讀不懂書的時候,書就已經(jīng)影響著我們的身份認同了。它們陪伴我們的一生在家、在中小學、在大學、在工作中(起碼就我們中的部分人而言)。書還構建了我們與他人的聯(lián)系,從身邊親近的人到關系疏遠的人。它們纏繞在我們與父母、兄弟姐妹、同學、老師、朋友、愛人和子女的關系中。書構成了一個群體乃至整個國家的人對自身的想象以及由此展現(xiàn)出來的樣貌。它們被賦予了種種意義,成為人的珍愛之物、護身符、紀念品。這些才是本書要剖析的內(nèi)容。對讀書人來說,書是熟悉的東西,或許是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反而不怎么關注它們。我們伴書入眠;我們出門度假時把書裝進行李箱;我們將書陳列在書架上或儲存在閣樓里;我們把書當作禮物送人;我們在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我們囤積書,也丟棄書。我們對書熟視無睹。近五百年來,書隨處可見以致我們幾乎對書視而不見。我們需要努力轉換視角,才能對它們引起重視。如今,正需要做出這樣的努力,因為我們所熟知的書的終結已經(jīng)可以想見。我們認為物品都可能有消亡之危,所以不妨將書也視作物品。21 世紀初期在今后的歷史學家看來,會是一個媒介變革的時期,其重要性不亞于15 世紀下半葉鉛活字印刷術在西方的傳播。但書并不會簡單地隨著印刷時代的落幕而消失,相反,它的意義正在發(fā)生轉變。從歷史角度看,我們正處于理解這種轉變的絕佳時期。然而,我們往往不能理解這一點。如果我們認為書只是一種傳達文字和圖像的媒介,那么自然會期望它讓位于更快捷、更便宜、更高效、更有利可圖的新媒介。實際上,紙質書的奇異韌性似乎至今都令人費解。不過,一旦我們理解了書作為物品的存在,理解了書在我們生活中發(fā)揮的諸般作用,就能更好地理解書的現(xiàn)狀。
湯姆·摩爾(Tom Mole),英國作家、學者,真正的愛書人,讀書的專業(yè)人士。英國杜倫大學文學及圖書歷史專業(yè)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曾任教于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等多所世界名校,在歐洲、澳大利亞和北美進行過數(shù)次演講。
湯姆·摩爾曾出版多部研究圖書歷史及浪漫主義文學的作品,獲得了國際拜倫學會和著述、閱讀與出版歷史研究會(SHARP)的嘉獎,其作品曾獲2018年蘇格蘭十字獎年度研究圖書獎。
① 書∕書:人之于書與書之于人② 書∕物:書作為物品如何與其他事物互相影響③ 書∕自我:書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并向他人彰顯這種身份④ 書∕關系:書如何建立我們與他人的關系⑤ 書∕人生:從童年到暮年(乃至死后),書如何與我們的人生交織在一起⑥ 書∕世界:書如何塑造文化機構、社會和國家⑦ 書∕科技:書如何應對科技變化⑧ 書∕未來:書的變化會帶來哪些改變?尾聲:書∕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