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疆指從內蒙古中南部到遼西的地區(qū),即內蒙古長城地帶。在此區(qū)域,農耕社會與游牧社會相互對立,進而導致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宮本一夫教授從考古學視角出發(fā),利用陶器、青銅器等出土資料,復原了中國先秦時代北方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的關系,構建了中國北疆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
本書著重探討了長城以南的農民與長城以北的游牧民的經濟差異始于何時、介于兩者之間的畜牧農耕社會始于何時以及內部社會分層等問題,是揭示東亞歷史規(guī)律的劃時代著作。
拙著所研究的中國北疆是指從內蒙古中南部到遼西(內蒙古東部)的地區(qū),即內蒙古長城地帶。長城地帶是指北邊為農牧民即少數民族聚居區(qū)而南邊為農民即漢民族聚居區(qū)的明長城兩側地帶。眾所周知,長城是長城以南的農民即漢民族建造的防御設施。大家知道,這里有兩個相互對立的社會,這種對立導致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北方地區(qū)的農民時而南移時而北上,聚集地并不固定。例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長城位于大青山南麓,而燕國的長城則從遼西的燕山山脈北麓迂回到努魯兒虎山北麓,然后延伸到遼東,都位于遠離明長城的北部。秦長城則位于戰(zhàn)國時期長城的北部。因此,中國古代的北疆位置變動不居,地界并不固定。
長城以南的農民與長城以北的游牧民的生業(yè)差異始于何時?它最遲始于農耕社會出現之際。被我們籠統(tǒng)地稱作游牧社會的北方人是與農民相鄰、因環(huán)境不同而從事不同生業(yè)的居住在北方的人們。這種北方人在中國古代絕非遷徙不定的人,而是以農耕為主兼營畜牧業(yè)的農牧民。讓人感興趣的是這種畜牧農耕社會始于何時,又是從哪個階段開始,北方少數民族成為與中原人對立的集團。
必須關注這些北方人的政權發(fā)展和進化過程,必須探討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掌握青銅器生產這種新技術的,以及必須明白該社會是如何應用這種技術并與集團內部社會分層對應的。北方青銅器文化與中原的青銅器文化不同,不過兩者有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實質是什么? 因何而起? 其年代與中原的二里頭文化至殷墟期相當。根據文獻記載,以獨立的青銅器文化為背景的地域集結起來的各個集團,侵犯、蹂躪戰(zhàn)國時期燕國等周王朝的領地。這些文獻不只是傳承文化,還是探究長城地帶的社會組織和政權發(fā)展的資料。北方人的南下有助于中原與北方在文化方面進行交流。從把握北方人的社會面貌開始,可以探討與長城地帶相鄰的中原勢力的面貌。拙著依據考古資料,探討從西周到東周的周王朝在北方的據點,即被分封到此的燕國的面貌,考察戰(zhàn)國時期周的諸侯在獨立成為領地國家過程中的變化以及將領地擴大到北方地區(qū)的過程。在陸上擴大領地的事實見諸燕國和趙國。此外,還將進一步探討被渤海灣和黃海包圍的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發(fā)展過程。
目前學界幾乎看不到探討中國古代北疆與中原之間歷時性關系的研究成果。與之稍微相關的是雅羅斯拉夫·普實克(Jaroslav Prusek)的專著。它是依據文獻和考古資料進行研究的成果,發(fā)表于30年前,似乎深受舊觀點束縛。不過,在該專著發(fā)表后,相關考古資料大幅度增加,這是無法忽視的。該書所研究的對象與其說是從內蒙古中南部到遼西地帶,不如說重點在于探討這個地區(qū)與西方的獫狁、羌、狄、犬戎和商周以及斯基泰文化的關系,因此拙著與該書內容并不重復。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最近出版的概論性著作所探討的地區(qū)和時代與拙著相同,但是該書只是概述了北疆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而已,未作詳細的論證。最近出版的吉迪(Gideon Shelach)的專著敘述了以赤峰為中心的遼西的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的社會變化。它是以遺址分布調查為依據復原的遺址結構和以遺跡內涵為依據,采用前所未見的實證主義方法所作的考古學研究成果。其研究重點是閉塞地區(qū)的社會關系的結構性變化,與拙著研究旨趣不同。目前,尚未見到從考古學上探討北疆地區(qū)中原諸勢力之間關系的論著,因而,拙著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項頗具冒險精神的研究。無論如何,以下各章分析的大部分歷史問題都是根據考古資料展開的,而且是運用考古學方法進行分析的。至于各專題的研究史以及學術目標,筆者將在各章中介紹。
著者
宮本一夫,日本考古學家,九州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日本中國考古學會原會長。主要研究東亞范圍內從新石器時代到初期鐵器時代的比較考古學及比較文明論,是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2003年榮獲第十六屆濱田青陵獎,獲優(yōu)秀考古學研究者榮譽稱號。代表作有《中國古代北疆史的考古學研究》《東北亞的考古學研究》《岱?脊牛ǘ┅ぉぶ腥蔗泛L量疾煅芯繄蟾婕返。
譯者
黃建秋,日本九州大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攻新石器時代考古,長于玉石器、陶器以及考古學方法研究。代表性論著有《史前考古學方法與實踐》《魚山遺址出土石器綜合研究》(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