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莎的祖父來自倫敦南部的一個從事拾荒職業(yè)的家庭,她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島上的海岸上淘金,收集化石、鯊魚牙齒和舊瓶子。麗莎一邊追尋著自己拾荒家族的祖先曾經(jīng)居住生活過的地方,一邊從這些地方的河岸拾荒,翻撿垃圾,將這些遺失的歷史一一回憶并串起。
作為英國早有著現(xiàn)代都市雛形,早受益于工業(yè)革命的倫敦,同時接納了高速發(fā)展帶來的副產(chǎn)品垃圾。直至現(xiàn)在,泰晤士河岸依然依稀可見過去的影子:14-15世紀動物骨頭和陶瓷制成的紐扣、早已退出時代舞臺的煙草漏斗(麗莎提到,16世紀的人類遺骨上,甚至可以觀察到牙被這些陶瓷漏斗磨出的半圓形孔洞)。隨著麗莎腳步從市中心走向郊區(qū),景象越來越觸目驚心塑料,大量的塑料,各個時期以不同科技水平制成的塑料制品,已經(jīng)填滿了人類的海灘與海洋,取代了過去取自天然材料的制成品。工業(yè)化為人類帶來了光明、希望與便利,讓曾經(jīng)只有貴族和富人能享受的生活觸手可及,可是這一切的代價,也離我們越來越近。
麗莎·伍利特從沙灘的廢銅爛鐵中提煉出敘事的黃金,她華美的敘述讓讀者像乘坐郵輪一樣平靜,然后讓讀者因人類對海洋造成的破壞而暈船。
《倫敦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
伍利特有一種天賦,可以將人們未曾關(guān)注過的陌生地帶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觀察者報》(Observer)
自由、抒情且引人入勝……伍利特文筆華美。
《文學(xué)評論》(Literary Review)
《拾荒》不僅僅是物品的歷史,它是對我們與物品本身關(guān)系的沉思。
《時代文學(xué)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令人著迷的回憶錄、自然寫作和社會歷史的結(jié)合。
《書商》(The Bookseller)
麗莎·伍利特,生于倫敦,攝影師、作家、海灘拾荒人,曾為《獨立報》《每日電訊報》和《觀察家報》等媒體提供攝影作品。其出版的《拾荒記》獲英國皇家文學(xué)學(xué)會非虛構(gòu)文學(xué)獎(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Giles St Aubyn Award for Non-Fiction)。
譯者簡介:
李文遠
專職譯者,譯有《躁動的日本》《交火的日子》《巨浪上的艦隊》《香黃金、香料與殖民地》《海洋文明史》《石油簡史》等3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