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59.8 元
叢書名:普通高等學校“十四五”規(guī)劃機械類專業(yè)精品教材
當前圖書已被 12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陶平 著
- 出版時間:2021/4/1
- ISBN:9787568069991
- 出 版 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H122
- 頁碼:32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2
- 開本:16開
本書共三篇十八章:第一篇常用機構,介紹常用機構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第二篇通用機械零件設計,介紹各種通用機械零件的設計計算方法;第三篇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介紹一些創(chuàng)新思維和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的方法。本書的特點在于注重機械基礎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訓練,通過工程案例的系統(tǒng)分析,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及工程應用能力。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啟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材,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擁有豐富資源的數(shù)字化教材,包含ppt教學課件、教學大綱、重難點、典型例題及解答。
本書是普通高等學校機械基礎課程規(guī)劃教材,是在《機械設計基礎》(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本次修訂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1)為滿足不同專業(yè)的學習需求,教材增加了有針對性的專業(yè)設備工程應用實例,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鏈接這些應用視頻,擴充學習資源。(2)在每一章節(jié)增加了與主要知識點關聯(lián)的數(shù)字化資源,讀者通過訪問對應的“二維碼”鏈接,可以獲得各機構和零件的工程應用案例視頻介紹,還給出了學習重點、難點及學習要點。另外,部分章節(jié)配有典型例題,加強學習效果。(3)增加了一些機械創(chuàng)新案例介紹視頻,以完善第三篇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方面的內容。(4)根據(jù)*新國家標準,對本書中的相應標準和技術規(guī)范作了更新。(5)更正了第一版文字、插圖、計算中的一些疏漏和錯誤。本書內容共分三篇:常用機構、通用機械零件設計和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共18章。主要介紹常用平面機構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各種通用機械零部件的設計計算方法,創(chuàng)新思維和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各章均附有一定數(shù)量的思考題和習題。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武漢科技大學熊禾根(第1章、第10章),李佳(第2章、第3章),李公法(第4章、第7章),聞欣榮(第5章),謝良喜(第6章),鄒光明(第8章、第9章),湯勃(第11章、第12章),孫瑛(第13章),陶平(第14章),趙剛(第15章),侯宇(第16章、第17章、第18章);陶平和李貴負責第1章相關數(shù)字資源的收集及整理,劉懷廣(第2章)、李貴(第3章)、杜輝(第4章)、于普良(第5章)、黃千穩(wěn)(第6章)、丁喆(第7章)負責第一篇相關數(shù)字資源的收集及整理;鄒光明(第8章)、王強(第9章)、秦麗(第10章)、孫偉(第11章)、湯勃(第12章)、羅石元(第13章)、嚴迪(第14章)、劉源泂(第15章)負責第二篇相關數(shù)字資源的收集及整理;侯宇負責第三篇相關數(shù)字資源的收集及整理。陶平、李貴、劉懷廣、侯宇、鄒光明進行了定稿前的修改和審核工作,全書由武漢科技大學陶平擔任主編,侯宇、鄒光明、李貴、劉懷廣擔任副主編。在本書的編寫工作中,參閱了其他版本的同類教材、相關資料和文獻,并得到許多同行專家、教授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衷心致謝。本教材中的有關數(shù)字資源僅限教學使用。由于編者的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編者2020年11月
陶平,女。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機械系主任。主講機械設計、機械原理等課程。從事《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研究
第1章緒論(1)
1.1機械、機器、機構及機械設計基本概念(1)
1.2本課程的內容、在教學中的地位及學習目的(5)
習題(7)
第一篇常用機構篇
第2章平面機構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11)
2.1運動副及其分類(11)
2.2平面機構運動簡圖(13)
2.3平面機構自由度及其計算(16)
2.4速度瞬心及其在速度分析中的應用(20)
習題(23)
第3章平面連桿機構(27)
3.1平面連桿機構的類型(27)
3.2平面四桿機構的基本特性(30)
3.3平面四桿機構的演化(34)
3.4平面連桿機構的設計(37)
習題(40)
第4章凸輪機構(43)
4.1概述(43)
4.2從動件的運動規(guī)律及其選擇(46)
4.3圖解法設計凸輪的輪廓曲線(52)
4.4解析法設計凸輪的輪廓曲線(55)
4.5凸輪機構設計中的幾個問題(57)
習題(59)
第5章齒輪機構(61)
5.1齒輪機構的類型和特點(61)
5.2齒廓嚙合基本定律(62)
5.3漸開線齒廓(63)
5.4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基本參數(shù)和幾何尺寸的計算 (65)
5.5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的嚙合(68)
5.6漸開線齒輪的加工(70)
5.7漸開線齒廓的根切及*少齒數(shù)(73)
5.8變位齒輪(74)
5.9平行軸斜齒圓柱齒輪機構(76)
5.10直齒圓錐齒輪機構(80)
習題(82)
第6章輪系(84)
6.1輪系的類型(84)
6.2定軸輪系傳動比的計算(85)
6.3周轉輪系傳動比的計算(86)
6.4復合輪系傳動比的計算(89)
6.5輪系的功用(90)
習題(92)
第7章間歇運動機構(95)
7.1棘輪機構(95)
7.2槽輪機構(98)
習題(99)
工程案例分析(第一篇)(101)
第二篇通用機械零件設計篇
第8章機械零件設計概論(107)
8.1機械零件設計概述(107)
8.2許用應力與安全系數(shù)(109)
8.3機械零件的接觸強度(111)
8.4機械零件的工藝性及標準化(113)
8.5機械零件常用材料(114)
習題(117)
第9章連接(119)
9.1螺紋概述(119)
9.2螺旋副的受力、效率與自鎖(121)
9.3常用螺紋的基本類型和特點(124)
9.4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和螺紋連接件(127)
9.5螺紋連接的預緊和防松(130)
9.6螺紋連接的強度計算(133)
9.7螺紋的材料和許用應力(137)
9.8提高螺紋連接強度的措施(139)
9.9鍵連接和銷連接(141)
習題(151)
第10章齒輪傳動(153)
10.1齒輪傳動的失效形式及設計準則(153)
10.2齒輪常用材料、熱處理及許用應力(156)
10.3標準直齒圓柱齒輪傳動設計計算(159)
10.4標準斜齒圓柱齒輪傳動設計計算(168)
10.5直齒圓錐齒輪傳動設計計算(172)
10.6齒輪的結構形式及選擇(173)
10.7齒輪傳動的效率及潤滑(175)
習題(177)
第11章蝸桿傳動(180)
11.1蝸桿傳動的類型和特點(180)
11.2蝸桿傳動的主要參數(shù)與幾何尺寸計算(181)
11.3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結構(186)
11.4蝸桿傳動的受力分析(187)
11.5 蝸桿傳動的設計(188)
習題(192)
第12章帶傳動和鏈傳動(194)
12.1帶傳動的類型及應用(194)
12.2帶傳動的工作情況分析(196)
12.3V帶和V帶輪(201)
12.4V帶傳動的設計計算(204)
12.5V帶傳動的張緊(212)
12.6鏈傳動(213)
習題(218)
第13章軸承(220)
13.1滾動軸承的結構、類型及代號(220)
13.2滾動軸承類型的選擇(225)
13.3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和承載能力計算(226)
13.4滾動軸承的組合設計(233)
13.5滑動軸承的結構、類型(238)
13.6滑動軸承的材料(240)
13.7滑動軸承的潤滑(241)
13.8非液體摩擦滑動軸承設計(244)
13.9液體摩擦滑動軸承簡介(246)
13.10滾動軸承與滑動軸承的比較(248)
習題(249)
第14章軸(251)
14.1概述(251)
14.2軸的結構設計(254)
14.3軸的強度設計(258)
14.4軸的剛度計算(261)
14.5軸的振動及臨界轉速的概念(261)
14.6軸的設計計算與實例分析(262)
習題(266)
第15章 聯(lián)軸器和離合器(268)
15.1聯(lián)軸器的類型及選型(268)
15.2離合器類型及選型(275)
習題(280)
工程案例分析(第二篇)(281)
第三篇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篇
第16章機構的創(chuàng)新設計(287)
16.1機構的演化變異創(chuàng)新設計(287)
16.2機構的組合創(chuàng)新設計(289)
習題(293)
第17章機械零件的創(chuàng)新設計(295)
17.1機械結構設計的原則(295)
17.2機械結構的變元法設計(298)
習題(302)
第18章機械系統(tǒng)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303)
18.1概述(303)
18.2機械系統(tǒng)的方案設計與創(chuàng)新(304)
工程案例分析(第三篇)(313)
機械設計基礎名詞術語中英文對照(317)
參考文獻(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