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街背影》、《史街余韻》出版之后,這兩年,又陸續(xù)于讀史中寫了點零星的札記,作為一個個“片斷”,歸攏起來,想到了“史街拾墨”四個字作為書名。 《史街拾墨》分文苑微語、《論語》讀悟點滴兩輯;《史街拾墨》主要內容包括:筆心;言外;遠益;史識;取舍;青山;警言;悟渡;功底;大賬;文路; 文品;得人;禍害;畫境等。
《史街拾墨》可視為一部用歷史唯物主義眼光寫出來的通俗、簡要的“史論”。這本小冊子,實際上是讀史書時一些隨想式的札記,關于修身與自悟、知己與知彼、尋人與識人、文志與文品,以及著史與論史等題材所創(chuàng)作的讀書散記。
史街上的回聲,在許多時候,不是當時人所能準確而清晰聽得到的。離得太近,甚至身在其中,反而聽不到內力、外力間撞擊的鳴響!笆煜ぁ敝械摹澳吧保且环N常見的現(xiàn)象;而一些事物的利弊得失短長,顯現(xiàn)起來,也有一個過程。
歷史長河,靜水深流,止而思動。人世間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現(xiàn)象,“見”之“不識”,“見”之“初識”,“見”之“深識”,“見”之“大識”,差異是免不了的。從“不識”,到“初識”,再到“深識”、“大識”,常常是“窮盡一生”而無法完成。人生苦短,愈加求索,愈知“苦短”之滋味。
由“認’而“識”,這一過程很漫長,幾十年,或幾百年、上千年,于是,也就出現(xiàn)了從前投下的“石塊”,隔了很多年,或許多代,才落入“水中”,發(fā)出“咚咚”的聲響。因而,看人論事議物,眼界須廣遠,心胸須寬闊。
對某一時點上的人來講,無法早生,無法自選所處的時代,只能是在具體的時點和空間的客觀條件下,面對現(xiàn)實問題和矛盾,即時即刻做出某些決策!凹卑Y急治”的有,“發(fā)病慢治”的有。效果和影響,于當時可見可現(xiàn)可評可議的,會是一部分。而其他的部分,則隱延于后,需挨些時日,才會漸顯出來,形成事物運行的完整軌跡。
“不忙于下結論”,史學家看歷史人物,往往很冷靜,很沉得住氣,這是史學研究的需要,更是準確、客觀、全面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需要。歷史人物的言行,“出于一時”,而作用力和影響力“延伸于后”。歷史事件的出現(xiàn),“發(fā)于一時”,而作用力和影響力,同樣會“延伸于后”。
“看準了再說”、“想好了再做”,這是一種理想境界。對歷史人物而言,于所處時點上和空間里只能于相對的狀態(tài)做出選擇,不能強求句旬正確,件件得當。一時正確,不見得永遠正確;一時得當,不見得長久得當。謀一時之利,言一時之理,易;謀長遠之益,言恒久之理,難。站在這個方向看,近憂與遠慮,能夠兼濟而統(tǒng)籌解治,是□為可貴的。
從史街上的回聲,想到了更多的層面。人類從故往的艱難困苦中來,又將不斷經(jīng)受并戰(zhàn)勝新的艱難困苦而翻開新篇新頁。風霜雪雨雖難免除,但晴朗溫暖的日子,總是大多數(shù)。這回聲里,有嘆息,亦有喝彩;有警醒,亦有激勵。傾聽史街的回聲,益處頗多。史街的回聲或于當時可以聽見,或是□□而鳴響,不管怎樣,人類能夠聽到所有的回聲而獲益……或早或晚似乎已不重要了。
序言
第一輯 文苑微語
筆心
言外
迅盆
史識
取舍
青山
警言
悟渡
功底
大賬
文路
□□
文品
得人
禍害
畫境
眼界
分合
悲劇
勝敗
長短
真言
學問
人物
敵戒
進步
生死
得失
史思
志向
簡始
樹根
轉化
原本
定律
憂患
知從
警訓
文德
縱橫
公論
清者
比較
敗因
任才
鏡鑒
凡圣
痕印
真情
家園
療傷
墨潤
發(fā)現(xiàn)
主流
愛民
境界
遠慮
史家
機會
正視
演進
時空
勇氣
視角
前后
懷憂
悟見
疑信
認識
道涵
熟讀
齊全
第二輯 《論語》讀悟點滴
緣起
成人
孤獨
士者
從眾
君子
政者
儒解
山水
表白
隱藏
和貴
人距
因果
遠近
天則
興敗
家國
數(shù)解
貧富
門徒
歲寒
道論
困境
祿源
三木
義理
職位
德鄰
唐棣
益損
智者
后記
筆心司馬遷著史,筆到之處,心早已到。而他心到之處,千百年后,讀其文者未必能夠完全領略和感知!短饭孕颉芳词且粋例子。
司馬遷著史,筆到之處,心早已到。而他心到之處,千百年后,讀其文者未必能夠完全領略和感知。《太史公自序》即是一個例子。由此還想到《史記》的謀篇布局,想到《史記》中的粗細輕重,想到《史記》中的高低長短,想到《史記》中的詳略濃淡,想到《史記》中的事件人物……“史跡”中可尋見的史家“心跡”又有多少呢?司馬遷在這篇文章中,用相當篇幅講孔子作《春秋》的用意,即“撥亂世,反之正”。同時還表明《史記》不同于《春秋》,沒有“采善貶惡”之意,且大力歌頌了“當世之治”。這種“繞來繞去”的筆法,無非是為了既能躲避政治迫害又要借古諷今,使《史記》成為二面針砭時弊的鏡子。司馬遷在此文中一口氣講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的遭遇與作為,列出了《周易》、《春秋》、《離騷》、《國語》、《兵法》、《呂覽》、《說難》、《孤憤》等文,落筆的話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這些過去之人,雖然每個人的遭遇境況不完全一樣,但在司馬遷看來,不同時代的此類人,有共同之處,那就是能夠在逆境中保持氣節(jié),憂國憂民,力陳主見,以文示世,表達出自己內心世界對時事的真情實感。讀《史記》,不讀《太史公自序》不行,汶是此書的入門處。
言外文中李商隱未寫出自己的議論,也沒有對李賀的直接贊語,更未見為李賀鳴不平之聲,然而,李商隱在文中貫通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悲憤、惋惜、哀痛、懷念,盡在不言中。
李賀的詩文,可謂大氣磅礴。李賀的人生經(jīng)歷,更是一曲悲歌。
杜牧在《李長吉歌詩》的序言中,狀長吉之奇甚盡:“云煙綿聯(lián),不足為其態(tài)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鳳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眵殿,梗莽邱壟,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商隱從杜牧為李賀詩文作序說起,另寫了一篇傳記精品。李商隱筆下的《李賀小傳》是一篇讀了讓人心靈震撼的妙文。文從“小處”入手,講的是傳聞逸事,以側烘主,將李賀的創(chuàng)作精神凸現(xiàn)出來。從“人間”寫到了“天際”,突出了李賀其人其學之“奇”。二十幾個春秋,太短暫了。在這短暫的人生中,詩人的成就,詩人遭受的詆毀,詩人貧寒的家境,交織成一場悲壯的活劇。李商隱在文尾感嘆萬分,他寫道:“嗚呼!天蒼蒼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宮室、觀閣之玩耶?茍信然,則天之高邈,帝之尊嚴,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獨眷眷于長吉而使其不壽耶?噫,又豈世所謂才而奇者,不獨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長吉生二十七年,位不過奉禮太常,當時人亦多排擯毀斥之,又豈才而奇者,帝獨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豈人見會勝帝耶?”李商隱筆下的兩則逸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逸事在李賀身上,人們完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