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沙龍
“詩的互文性”對話交流會錄音整理
論文索引
2016年新詩期刊研究論文索引
詩集與詩學論著敘錄
新詩著作書目( 2015-2016)
書 評
明天將出現什么樣的詞
——序安琪詩集《美學診所》
拒絕,創(chuàng)造,抵達真相
——讀王士強的《燭火與星光》
問題的邀請
——評《新詩文本細讀十三章》
文化搶救與記憶存留
——評《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談話錄》
學術會議綜述
在抒情中回望精神原鄉(xiāng)
——“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馮娜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綜述
邊緣與中心的對話
——沈奇詩與詩學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紀念新詩誕生百年:新詩與外國詩歌譯介學術
研討會”會議綜述
“新媒體視野下詩歌生態(tài)研討會”綜述
“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主單單詩歌創(chuàng)作
研討會”會議綜述
新詩批評的回望與再建構
——“百年漢語新詩批評與羅振亞詩學思想”學術研討會綜述
學術會議與活動
2016年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人校儀式在京舉行
臺灣著名詩人陳黎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講座
荷蘭著名漢學家柯雷教授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講座
“百年新詩與今天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王單單在首師大舉行講座
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王單單對話會在京舉行
著名文學理論家南帆教授在首師大做專題講座
2017年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人校儀式在京舉行
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張二棍在首師大舉行講座
“新詩百年:中國當代新詩理論批評研討會”在京召開
南洋理工大學張松建教授在首師大舉行講座
“國際詩人工作坊——詩人作為譯者”研討會在京召開
新詩紀事
2013年新詩紀事
2014年新詩紀事
2015年新詩紀事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十九輯·新詩卷》:
在當代中國新詩界,沈奇集詩人與詩評家的雙重身份于一身,自1970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80年代投入詩歌評論至今,始終活躍在當代詩歌現場,不僅有多部詩集行世,詩論與詩評更是著述頗豐,從對大陸先鋒詩歌的鼓呼與跟進,到對臺灣現代詩的切入與整合,以及對于詩歌語言的探究,對于百年新詩的整體反思等,可謂別開一界,影響廣泛。
時值沈奇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40年,詩歌理論與批評30年及大學從教35年,并新世紀15年詩學文集《詩心、詩體與漢語詩性》出版發(fā)行,2016年9月24日,由西安財經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主辦,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與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協(xié)辦的“沈奇詩與詩學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財經學院隆重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韓國東亞大學、云南大學、三峽大學以及西安本地共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并西安財經學院文學院部分師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會議開幕式由西安財經學院院長胡健教授和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劉東風社長分別致辭。其中劉東風社長特別就連續(xù)全精裝印行《沈奇詩選》(修訂本)和《詩心、詩體與漢語詩性》二書的出版事宜,做了情理并重的說明:《沈奇詩選》(修訂本)收錄沈奇現代詩寫作40年的精品,呈現其詩歌寫作的全貌,表現其純正的詩歌素質,也集中體現沈奇提出的“內化現代、外師古典、融會中西、重構傳統(tǒng)”的核心理念。而作為沈奇新世紀15年詩歌評論結集的《詩心、詩體與漢語詩性》一書,則綜合體現了作者對當代中國新詩的精神體悟和學術探究,表現出作者鮮明的個人色彩及其治學嚴謹的學術特點,從多個角度呈現了一代詩評人的經世情懷和學者風范。詩歌批評體系的構建,指導著沈奇詩歌的創(chuàng)作,而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體悟,反過來又增強了他的詩歌批評活力,詩歌評論與詩歌創(chuàng)作雙棲并進,已成為沈奇藝術生命和學術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開幕式致辭后,沈奇向母校捐獻六十米詩稿手札長卷,并向恩師謝冕先生呈謝詩稿手札冊頁。隨后,與會專家學者進入學術研討階段。本次學術研討會分上下午兩場進行。上午半場由首都師范大學吳思敬教授出任學術主持,下午半場由陜西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國平做學術主持。最后由吳思敬做學術總結。會議全天研討約計5個小時,熱烈、廣泛、深入,現場錄音整理發(fā)言文稿計5萬余字。其中由個案認知而延伸及宏觀論述的重點發(fā)言有謝冕、陳思和、楊匡漢、李浩、李震、李森、呂剛等專家學者,著名作家賈平凹則以個人名義到會致賀并臨場做了首席發(fā)言。
首先發(fā)言的賈平凹(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指出,詩不只是當代中國文壇的天氣預報,也幾乎是中國社會的天氣預報,F代思想、現代觀念傳人中國時,從文學方面來講,詩歌是最受歡迎的,它的革命性也是最強的,然后才是小說和散文。同時認為,搞評論和搞創(chuàng)作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寫作,必須具備靈氣和才氣,當然最主要的是要有見地,有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沈奇寫詩也寫詩評,他既有靈性,又有學養(yǎng)。新近出版的《詩心、詩體與漢語詩性》,站在一定高度上,針對新詩整體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觀念,有膽識和眼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著述。
謝冕(北京大學)在發(fā)言中談到,詩歌批評是一項非常寂寞的事業(yè),沈奇在這個寂寞的園地里做得有聲有色,跟他的努力和學養(yǎng)是分不開的。三卷本的《沈奇詩學論集》在八年時間內再版兩次就是最好的證明。沈奇所提出的新詩“三大板塊說…‘現代性過渡說”等,對新詩歷史進程有整體性的觀照。沈奇抓住中國詩歌的現代性,始終保持批評家的先鋒姿態(tài),同時在局部上又有很多研究,包括對臺灣現代詩的研究。謝冕教授最后指認:沈奇在當代中國詩歌界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詩人和詩評家,也是當代中國詩歌運動的全面參與者,創(chuàng)作、理論、批評和詩歌活動、詩歌出版,以及兩岸詩歌交流等,他是全方位的。同時,他的詩歌批評還能夠建立在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體會的基礎上,進行感性又理性的歸納和辨析,所以他是一個很有力量的詩歌理論與批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