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國富論》在近代中國傳播與影響的學術專著,本書以相關的100余種著述、300余種晚清民國報刊為考察的基本文獻資料,細致而清晰地呈現了《國富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全景。全書梳理了來華傳教士、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經濟學社等不同群體對《國富論》的譯介、理解、接受、運用、批判;揭示了《國富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軌跡和傳播特點,以及《國富論》對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形成、發(fā)展的影響;又在總結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傳播《國富論》的巨大貢獻之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國富
對契約不完全性的研究產生了威廉姆森和哈特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盡管他們都認同契約的不完全性,但是他們對如何應對契約不完全性的處理方式不同。本書收錄了哈特的新產權理論的主要觀點和最新理論進展及應用,也收錄了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發(fā)展和應用,并收錄了兩種理論的融合進展,為經濟學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即從契約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問題。相對于傳統(tǒng)的從個人選擇視角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契約視角提供了更廣泛的應用和解釋能力。
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書稿收錄了《經濟日報》發(fā)表的50多篇重要理論文章,從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進入新發(fā)展階段、堅持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部署實施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大力發(fā)展制造業(yè)和實體經濟、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等十三個方面,對習近平經濟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
凱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是同一歷史時期的三位著名學者,他們不僅在20世紀上半葉他們生活的時代攪動風云,而且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書以他們三人為主角,以他們的身份形成為線索,探討了他們的經濟思想如何形成,他們針對戰(zhàn)爭、經濟危機和社會變革開出了怎樣的藥方,以及他們的經濟思想如何影響了當時和后來的社會。通過本書,我們還能看到丘吉爾、羅斯福、撒切爾夫人等政治領袖如何對經濟思想做出反應,以及不同的經濟學家圈子如何影響政治。 本書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經濟爭論的核心議題,幫助我們洞察當前混亂世界的經濟政策
本書以生態(tài)學視角和全球史觀對19世紀以來的歐洲崛起進行了再闡釋,通過作者新穎的比較研究,為我們理解世界經濟史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依靠可靠的史實與詳實的數據,將中國與歐洲放到同一標準上,對其人均壽命、市場限制、營養(yǎng)攝入、土地利用、勞動力流動性等方面的異同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在研究思路上,作者強調的是全球史觀和比較研究,并且突破了傳統(tǒng)比較研究中將整個國家作為比較對象的研究范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文明體系之中發(fā)達的“核心地區(qū)”和欠發(fā)達的“外圍地區(qū)”之間的對應比較、各地區(qū)基于不同方面多維比較、不同因素對生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一百年,是中國經濟從“大分流”之后的落后回到現代經濟增長路徑進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百年;也是中華民族走出歷史低谷,不斷前進的一百年;更是中華文明彰顯活力和韌性,對世界不斷做出貢獻的一百年。為更好地學習“四史”,更好地闡釋黨的百年經濟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思想與實踐系列講座”,在此,我們將講座部分文稿結集成書,以饗讀者。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可供黨史、經濟思想等相關專業(yè)的讀者閱讀使用。
《卡萊斯基經濟動態(tài)理論文集》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5篇文章,以及及一個統(tǒng)計附錄。第一部分包括4篇文章,前3篇呈現了卡萊斯基經濟周期理論的核心思想以及對大蕭條的獨特理解,重點是投資決定的經濟周期機制以及隱含在其中的有效需求理論。第二部分包括7篇文章,從微觀基礎即成本與價格之間關系開始,到宏觀層面收入分配的決定,再到有效需求理論,卡萊斯基闡述了國民產出、利潤和投資之間的關系,并將問題的焦點明確指向了投資決定因素;隨后是卡萊斯基關于投資決定因素的思考,包括“風險遞增”和宏觀投資模型的構建。最后,卡萊斯基將
作者在西方經濟學說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該著作為其代表作。在西方經濟學說中,主要是國家干預論和自由經營論,在各個時期,時而是這種思潮占統(tǒng)治,時而又是那種思潮占上風,特別是20世紀后半葉,幾乎一直是這兩大經濟思潮的興衰交替。本書所論述的,就是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國家干預論和新型自由經營論兩大主要思潮,以及它們的各個流派。
中國近代出現了數以萬計的經濟學新術語,它們是怎樣形成的?這是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重要問題和難題,學術界迄今尚無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作者潛心10年,對該主題進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最終形成本書成果。本書內容涵蓋經濟學、歷史學、語言學,依據近代經濟學概念體系選擇主要術語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關注重點在古今經濟知識與經濟思想之變;既從個案上研究了132個中國近代經濟學主要術語的形成,又在整體上研究了三個階段經濟學術語形成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將學科史與概念史方法相結合;在史料運用上,以教科書、經濟辭典、經濟論文等
本書是了解20世紀伊朗政治、經濟最全面也是最為權威的書籍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作者運用了跨學科、跨方法論的研究方法,并綜合運用了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與社會學的理論來研究問題,同時還兼用了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本書不僅在西方伊朗學術研究界飽受推崇,在伊朗國內的影響更為深遠,甚至對我國伊朗研究也有建設性的影響。本書是伊朗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專業(yè)必讀書目之一,深受東西方伊朗學研究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