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中蘇關系從結盟走向分裂、從對抗走向“正常化”所構建的歷史敘事,大量使用了中國外交部、國防部、鐵道部、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和地方檔案館,以及臺灣“國史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資料中心所藏檔案資料。作者還曾到美、俄、波、匈、德等收集資料,對當事者作了訪談。這在中外學術界是稀有的。在書中作者提出了顛覆中外學者既有定
在21世紀,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zhàn)。由于生育水平的下降、個人主義的興起、遷移的增加等,家庭提供的養(yǎng)老資源日趨不足。與此同時,中國的老齡化是在較薄弱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迅速展開的,國家和社會提供的養(yǎng)老資源也非常有限。鑒于此,本書以調查數據為基礎,從經濟、健康和社會心理三個方面,細致描述老年人的福祉現狀,深入研究影響其
本書從不同側面對“華中鄉(xiāng)土派”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了初步展示,“論經驗研究”主要介紹了“華東鄉(xiāng)土派”對農村問題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機制研究”探尋在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路徑;“論熟人社會”和“論區(qū)域差異”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地域的關系與西方現代社會存在根本區(qū)別;“論農民分化”和“論小農經濟”
《廣州公共管理評論》直面轉型中國,詮釋社會熱點,擴展學術深度,貼近重大需求,服務地方發(fā)展。內容涵蓋公共管理、社會事務等各個領域,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預算、危機管理、公務員制度、地方治理、電子政務、NG0治理、NPO治理、社會建設、社會工作、社會服務、社會管理、人口管理、績效評估、網絡治理等議題。
《公共管理評論》設“論文”、“評論”、“教育”、“書評”四個專題,“論文”專題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文章;“評論”專題刊登對學術流派、學術理論、學術觀點和學術發(fā)展狀況的評論文章以及學術會議或其他學術活動的介紹和評論文章;“教育”專題刊登探討公共管理學科與教育發(fā)展方面的文章;“書評”專題刊登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及其相關
本書對我國反腐敗刑事立法的歷史變遷與全新發(fā)展做了全面梳理,對反腐敗的刑事政策、罪刑設置、定罪與量刑的疑難問題等進行了重點研究。如何評估《刑法修正案(九)》對貪污賄賂犯罪的各項立法修改?行賄犯罪要不要從嚴懲處?其確立的不得減刑、假釋的終身監(jiān)禁,究竟是對腐敗犯罪“零容忍”的體現,還是死刑的替代措施?貪污受賄罪國際追逃追贓目
本書聚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進程中所體現出的偉大精神,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分專家解讀、記者專訪、現場故事三個板塊,圖文并茂,深入淺出,致力于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承中國共產黨精神,是一部不可錯過的讀物。
《刑事法前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刑事法學重點學科主辦的學術集刊,就刑事法領域的一些前沿問題、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卷設有以下欄目:立法改革、刑法理論、刑事司法、犯罪學、國際刑法,力圖密切關注刑事法學界的全新研究動態(tài),選用國內外知名刑事法學家授權首發(fā)的重要論文,薈萃高水平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優(yōu)秀文章和精彩評論。
16世紀中葉,澳門成為歐洲在亞洲的一個據點。自此,澳門的經濟貿易日益發(fā)展,到20世紀初,澳門擁有了自己的貨幣,至1970年出現了一部本地銀行法,并逐漸形成了澳門特有的金融法律體系。本書從金融活動、保險活動、貨幣制度和匯兌制度四個方面,對澳門現行金融法律制度進行了梳理和介紹,旨在為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界及法律界人士了解和
本書從思想、文學、政治、哲學等角度,重回近現代德國歷史現場,在德國現實政治和政治哲學思想的相互闡釋中,發(fā)掘其政治思想的復雜面向,并試圖通過對“德國問題”的多層面發(fā)掘,探索納粹思想在近現代德國政治哲學思想傳統(tǒng)中的起源與發(fā)展,探究有別于德意志帝國思想的其他政治思想資源的可能,即從“文化政治”走向“政治文化”的可能。
作者立足于《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62條的有關規(guī)定,在國際司法制度的宏觀背景下分析了第三國在國際法院參加訴訟的法律要件和程序問題。作者提出,“具有法律性質的利益”和“明確的法律目的”是第三國以非當事國身份參加國際法院訴訟的法律要件,“管轄根據”構成第三國以當事國身份參加訴訟情況下除前述要件以外的特別法律要件。作者結合中國與國
本輯所收錄的文章來源有三:一是2014年在杭州舉辦的“蔣介石與抗日戰(zhàn)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二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三是另行邀約的佳作。分為“中外關系史專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專題”“學術論文”等六個部分進行呈現,集中展示近代中外關系研究視野下蔣介石
本書圍繞戰(zhàn)略轉型和轉型戰(zhàn)略兩大核心論題,從政治、經濟、歷史、軍事、安全、文化六大戰(zhàn)略維度,縱向勾勒日本國家戰(zhàn)略的周期性演進歷程,橫向標明多領域戰(zhàn)略變遷的基本方向,并以此為前提,系統(tǒng)研究日本的戰(zhàn)略思維與范式轉型、政策和制度轉型,深度剖析其戰(zhàn)略轉型的內在和外在雙重動力,總體研判其未來的演進方向和基本的路徑選擇,客觀揭示其戰(zhàn)
本書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理論與現實角度,選取六個專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問題做了系統(tǒng)梳理,既涉及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也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經驗問題,同時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對肅清當今學術界特別是社會上的一些混淆是非的論調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對總結當代中國特色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的西部鄰國,是中亞地區(qū)的大國之一。該國曾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經歷了蘇聯的社會主義的全過程,1991年底蘇聯解體,該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隨著蘇聯的解體,社會主義作為國家制度在哈薩克斯坦已經不存在,社會主義思想盡管在該國已經不處于主導地位,但仍有一定的影響。哈薩克斯坦作為原蘇聯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在這里的
《歐洲共產黨與反法西斯抵抗運動鐫刻史冊的偉大貢獻/居安思危世界社會主義小叢書》對歐洲共產黨反法西斯抵抗運動進行了歷史掃描和客觀評價,并對歐洲共產黨的未來發(fā)展做出了時代展望。歐洲戰(zhàn)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稓W洲共產黨與反法西斯抵抗運動鐫刻史冊的偉大貢獻/居安思危世界社會主義小叢書》重點回顧了戰(zhàn)爭前后
本書分六個部分探討了在21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巨大經濟、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世界社會主義在新形勢下的發(fā)展狀況,提出:在新的歷史機遇條件下,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條件和機遇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生了有利轉變,迎來了反思和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理論的好時機,社會主義力量得以恢復并有所作為,各社會主義力量之間謀求聯合,中國
一般而言,理想的社會結構是紡錘形,中產階層在其間所占比重越大,社會越穩(wěn)定。各種體制的國家,概莫能外。而中產階層崛起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深刻轉型的過程,其間日益復雜多元的社會生態(tài)對中產階層社會政治態(tài)度往往造成不同的影響。本書將社會變革的多維因素納入中產階層政治態(tài)度的分析中來,從本土化入手,構建中國中產階層社會政
本書主要研究國民黨接收東北之失敗的背景和原因。東北問題是戰(zhàn)后中國諸多矛盾的交匯點,反映出戰(zhàn)后初期東北問題的鮮明特色,即中蘇、中美、國共所謂三國四方關系,以及外交關系與內政問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中共在與國民黨的斗爭中充分利用了有利條件,完成了歷史使命。
本書是對我黨的依法治國宏觀戰(zhàn)略藍圖、頂層設計和實施路線的全面、系統(tǒng)、專業(yè)的分析和解讀。作者深刻解讀了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系統(tǒng)全面闡釋了法治中國的理念和精神,內容包括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什么是法治、依法治國方略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立良善之法、依法治國與依法執(zhí)政、依法治國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