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的發(fā)展不但依賴于考古工作的開展和資料的積累,依賴于相關理論和方法論的探索,同時有賴于當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今天,遙感考古已經從航空走向航天,從可見光波段向紅外和微波電磁波段延伸。不僅如此,還從考古現場研究走向實驗室虛擬研究,以及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導航定位技術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及其他相關技術的整合,這便是
本書精選了山西大學考古專業(yè)歷屆校友和任教老師所撰寫的二十七篇學術論文。論文研究范圍廣泛,既有目前考古文博學界重點關注的文明起源研究,又有考古學具體研究方法及相關個案研究,涉及考古學理論、史前考古、歷史考古、科技考古、古文字學、博物館學、民族考古、文化遺產保護、外國考古等多個領域。這些論文既彰顯了本專業(yè)校友對考古學各研究
所有的人造物都會被賦予人的意志和欲望。本書抱著探究器物意欲的初衷,從“道”和“用”的層面,以史前陶器、玉器;商周時期青銅器;兩宋宮廷瓷器;民間剪紙、皮影以及現代建筑、產品、招貼設計為重點,對設計造物的“利”與“害”進行了一番解讀。
本書在對考古遺址展示利用建設項目和境內外文物影響評估現狀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較為科學、系統(tǒng)的文物影響評估體系。本書提出的評估體系重視和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發(fā)達國家已經探索出的基于遺產價值認知。
《王國維講考古學》系《簡牘檢署考》、《古史新證》兩部論著,以及《殷周制度論》等五篇論文的合輯。該合輯中所選論著論文均為王國維考古學研究中的經典之作。如《簡牘檢署考》闡明了中國古代簡冊的制度,堪稱中國簡牘學的開山之作,為該門顯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文獻的準備。該文輯也為歷史、文獻、考古等學科的研究者們提供了一部基本的
考古發(fā)掘現場脆弱文物與遺跡眾多,將其完整、安全、有效地提取到實驗室進行保護,是亟待解決的重大需求和艱難任務。本書針對考古發(fā)掘現場脆弱文物遺跡提取的需求,首次提出可控去除材料的設計原則,篩選合成了薄荷醇及其衍生物作為考古現場可控去除臨時固型材料,研究了材料的可行性、可控去除性及安全性,篩選優(yōu)化出不同溫、濕度下、多種材質文
本書收錄了《早期中國說》《中華人文傳統(tǒng)與古國興衰》《試論涇水中上游地區(qū)的商代文化遺存》《漢中盆地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反映的祭祀模式》等考古學文章。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文物影響評估為主的研究、實踐出版物。主要有研究者的研究類文章,在研究指導下對實踐指導,并形成了專業(yè)性的文物影響評估報告。涉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基本建設的文物影響評估,本書是一本極好的指導材料。
本書刊發(fā)18篇水下考古學研究論文,內容涉及東南亞海域沉船及出水文物研究、東非水下考古新發(fā)現、中國古外銷陶瓷與海外貿易史研究、出水文物保護、歐洲船舶考古與歷史等方面。
本書為2013年8月23日至26日召開的首屆世界考古論壇學術資料匯編,收錄了首屆世界考古論壇期間的學術材料及會議資料。主要包括:論壇介紹、開幕式致辭、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入選項目、世界考古學主題論壇演講和公眾考古講座的講稿。
袁靖主編的《科技考古(第4輯)》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工程”科技考古中心的代表作。本書涉及科技考古的諸多方面,在完善了史前和夏商周年代框架,探討了中華文明起源與各地環(huán)境變遷之間的關系,解釋了人類體質特征變化與經濟模式和營養(yǎng)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yè)和南
本書共收錄有關考古人類學方面的研究論文24篇,內容包括對古人類人骨體質特征的分析,境內不同人種類型的地理分布與考古學文化區(qū)域類型間相關問題的研究,以及古病理和一些特殊風俗的觀察研究。
內容簡介本書為2014年10月在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舉辦的首屆“水下考古·寧波論壇”論文選編,也是“寧波文物考古研究叢書”系列的第四本論文匯集。書中刊載的30篇文章,內容涵蓋了中國和世界水下考古的回顧展望與發(fā)展態(tài)勢、項目管理與技術創(chuàng)新、最新收獲與研究成果等諸多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代表了當時我國和國際水下考
考古學何以可能?有什么意義?考古學研究如何開展?中國考古學何去何從?這一系列由來已久的問題也許短時間里不會有答案,但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督逃咳宋纳鐣茖W百所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系列學術著作:思考考古學》以這些核心問題為中心展開,通過簡單的事例來透視這些問題。全書按照考古學研究邏輯組織,除基本的理論思
本書全面彙集了傳世和出土的吳越銘刻資料,分為一、吳王室銅器題銘;二、越王室銅器題銘;三、其他吳越題銘。書中在總結學界研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歷史考古學的方法,系統(tǒng)梳理並考證了從吳王壽夢到夫差各代吳王室的題銘資料60余種,從越王允常、句踐以至於越王無顓各代越王室的題銘100余種。書中對吳越王名稱和吳越題
環(huán)境考古學為地學和考古學發(fā)展起來的交叉學科,以考古相關資料背景為依托,密切結合過去人類活動各種遺跡,研究探討史前及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演變。該書為著者于南京大學13年來教學成果的總結,并結合當前相關學科先進方法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的集成。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涉及環(huán)境考古學的學科發(fā)展歷程、學科性質,及從事環(huán)境考古
《簡明考古統(tǒng)計學》是在作者前一本北京大學2005年出的《定量考古學》的基礎上,優(yōu)化章節(jié)結構,刪節(jié)必要部分,并增補了最新的考古學案例!逗喢骺脊沤y(tǒng)計學》共分十章,系統(tǒng)介紹了統(tǒng)計學方法中的采樣,定量分析,檢驗假設等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