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文系為本科生開設的專業(yè)必修課《中文工具書》的配套教材,目的在于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本科生及部分跨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提供從事學術研究必備的基本參考書目,并培養(yǎng)學生動手查閱資料以及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
“洋旗報”是利用外商名義創(chuàng)辦而由中國人實際主持的報紙,19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xiàn),20世紀40年代退出歷史舞臺,是近代中國民族新聞事業(yè)的重要內容,是國人報刊活動在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huán)境下的一種創(chuàng)舉。本書首次系統(tǒng)梳理了70余年“洋旗報”史上的68種“洋旗報”,并分三個歷史階段進行探討,分析其中代表性報刊:通過探析社
在數(shù)字化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手機等媒體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信息傳遞顯得愈加重要,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即媒體交流。作為獲取信息的重要媒體方式,英語新聞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像是一條紐帶,具有傳達信息和促進發(fā)展的作用。由此可見,英語新聞漢譯研究至關重要。《全媒體時代新聞翻譯研究/學術文庫》以英語
《社會新聞評論的互文性分析/學術文庫》探討了社會新聞評論互文性的本質、表征及功能,運用互文性理論對社會新聞評論進行分析,考察特定社會的話語實踐和話語秩序,并探討了互文性理論在社會新聞評論中深刻而具體的應用,對于揭示社會新聞評論的相對客觀性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藏徽州文書類編(散件文書共4冊)/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
本書以北京汽車博物館服務標準化建設為研究對象,講述博物館如何開展服務標準化建設。全書圍繞“什么是博物館服務標準化?”“博物館為什么要引入服務標準化?”“博物館如何建設服務標準化?”以及“博物館服務標準化會帶來哪些成效”這四個問題展開內容進行研究。
《紙質文獻保護技術》主要介紹了紙張發(fā)明、發(fā)展的歷史、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紙張的結構、組成以及紙張在各種環(huán)境下老化受損的原因和機理,還具體介紹了紙張的脫酸、防蟲、防霉、滅菌以及保存保護、修復加固等方法。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編的編的《蘭有秀兮菊有芳(并世雙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評論集)》介紹:開風氣之先,得學術預流,《并世雙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首部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比較文學作品。但我們深知,并世雙星,共相輝映;每每與共,天下大同。將湯公與莎翁相提并論,我們并不是為了要強加軒輊,分出高低,而恰恰是追求在理解中共享人類文明,正如
《跨文化背景下中美高校圖書館比較》以中美歷史文化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為背景,從跨文化的角度來對中美高校圖書館進行全方位比較。中美兩國由于歷史文化、價值取向以及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不同,導致高校圖書館在圖書館管理、服務理念、圖書館教育和技術以及圖書館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這些不同必然會在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和建設過程中反映出來,影響高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