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史學(第4輯)》共收入專題研究論文36篇,分七個板塊。第一板塊為本輯特稿,第二板塊是一組各具特色的專題論文。第三板塊是關于從考古學、文物學、建筑學角度出發(fā)的研究論文。第四板塊是幾篇考證性論文,像賈俐文《從古文獻看清代之前古人對薯榔染的認識》、李智君、黃芳《王維〈終南山〉詩之“天都”考》、周運中《夷洲與琉球新考》都
《當代中國名家文庫·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chǎn):從過去到現(xiàn)在和未來的傳承》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考察、以史家為對象的闡述、以著作為重點的分析三種視角,對歷史悠久而連綿不絕、內(nèi)容豐富而形式多樣的中國史學歷史作了深入的探索,涉及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的諸多問題,充分展示了積累厚重、內(nèi)涵豐富和理論創(chuàng)造代代相承的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chǎn),對當今中國
《學習理論文庫:張海鵬自選集》收錄了54位專家學者的自選集。我作為第10批入選,這當然是很光榮的。但是,作為理論家,我又是不敢當?shù)摹4饲暗母魑蛔髡,在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分別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研究宣傳,推動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起到了重
《國學經(jīng)典:史通》是中國及全世界首部系統(tǒng)性的史學理論專著,作者是唐朝的劉知幾。全書內(nèi)容主要評論史書體例與編撰方法,以及論述史籍源流與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史學理論和史學批評兩大類。史學理論指有關史學體例、編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論述;史學批評則包括評論史事、研討史籍得失、考訂史事正誤異同等。
本書收錄了《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新進展》、《羅馬史學述評》、《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拓者和引導者》、《論郭沫若對儒家思想的研究》、《“中國通史”之觀念與20世紀上半葉“新史學”思潮的演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學科》、《中國古代歷史書寫中婦女形象的遷變》等
《國學經(jīng)典:文史通義》是一部仿《史通》而編的、有一定體系的、能成一家之言的論文匯編。據(jù)其自己的設想,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秶鴮W經(jīng)典:文史通義》是一部縱論文史,品評古今學術的著作。
本書采用中外歷史合編的形式,分為經(jīng)濟篇、政治篇、文化篇三部分,反映人類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域的重要歷史內(nèi)容,包括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xiàn)象等,展現(xiàn)了人類發(fā)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歷史學自1986年招收專科生、1989年招收本科生以來,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已成為優(yōu)勢明顯、特色鮮明、實力雄厚、潛力巨大、聲譽漸佳、影響較大的專業(yè)。2008年獲批省級特色專業(yè),2009年被批準為*特色專業(yè)。專業(yè)負責人俞祖華。現(xiàn)有省級、*教學團隊1支,教授11名,獲博士學位者15名(博士后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中華民族的文史典籍,主要內(nèi)容涉及中國文化、傳統(tǒng)藝術、古典文學等。使讀者輕松獲取知識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審美感受、想象空間和愉快體驗。
新中國世界史研究已走過六十年歷程,從學科建設、體系創(chuàng)立、到教學科研、人才培育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吨袊軐W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當代中國世界歷史學研究(1949-2009)》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為指導,將六十年來我國的世界史研究分成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文革”和改革開放——作了精要概括。綜述每個階段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