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第一輯擬出版10部,以經折裝呈現,均為吉林省博物院藏品珍本,版本價值極大。宋廣平碑全名“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落款“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所以世人也稱“顏魯公碑”。全碑共三千六百一十三字,稱贊宋璟幼年聰明,歷仕五朝52年間剛直不阿、兩度為相、守文持正、治國安
本套叢書第一輯擬出版10部,以經折裝呈現,均為吉林省博物院藏品珍本,版本價值極大。本冊《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fā)現醴泉的經過
本套叢書第一輯擬出版10部,以經折裝呈現,均為吉林省博物院藏品珍本,版本價值極大。本冊拓本為北宋早期拓本,黑紙鑲邊剪裱本,濃墨精拓,共27開半,每半開縱23.7cm,橫12.5cm。有王世懋題簽,損齋、翼盫跋各一段,鈐“柳莊書院家藏”“上郡馬氏珍藏”“韓逢禧印”“朝延氏”“一畝園珍藏”等印9方。宋拓唐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
本套叢書第一輯擬出版10部,以經折裝呈現,均為吉林省博物院藏品珍本,版本價值極大!妒计焦煜裼洝,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是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書寫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之一,石刻位于洛陽市南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刊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另有太和十二年、二年、十九年等數種說法)。書體為楷書。
本套叢書第一輯擬出版10部,以經折裝呈現,均為吉林省博物院藏品珍本,版本價值極大。闕,是中國古代一種標志性的禮制建筑,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禮制思想。漢三闕,又稱東漢三闕,即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隸篆銘文,是研究我國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書法雕刻藝術中的珍品,山東漢三闕,世界聞名,國之無雙,歷史學家為之驚喜,文物學家為之
本套叢書第一輯擬出版10部,以經折裝呈現,均為吉林省博物院藏品珍本,版本價值極大。本冊《宋拓群玉堂蘇帖冊》首標題作“群玉堂帖卷第六蘇文忠”,因全為東坡書,故又稱“群玉堂蘇帖”。全冊38頁,“上清儲祥宮碑”有22頁,“春帖事詞”及坡翁題記有16頁。真書,204行,1771字。除有8字稍殘殘外,字字清晰,神完意足。評者謂此
本書選取了鐘繇《宣示表》、王羲之《樂毅論》(宋拓本)、虞世南《演簾珠》、褚遂良《詩唐風》、柳公權《九疑山賦》、蔡襄《寒蟬賦》、祝允明《孝女曹娥碑》、王寵《石湖八絕句》、董其昌《五經一論冊》等小楷名品,又收錄了無名高手的《十輪經》《敦煌寫經》等稀見精品,各幅作品可以相互參看,從中亦可窺見小字的演化軌跡,又能揣見各位書家的
湖北巴東《東漢元和四年刻石》是2003年底,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考古隊,在巴東縣長江南岸張家墳墓道中發(fā)掘出土的一塊東漢刻石,首行有“元和四年”字樣,系公元87年刊刻。本書將原石與拓片高清圖版并列編印,將研究文章《對湖北巴東<元和四年刻石>與其他東漢刻石的書法比較研究》作為前言,將其放在同時期漢代
湖北文化資源積淀豐厚,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湖北是楚簡的故鄉(xiāng),為了更好地保護楚簡、弘揚楚簡文字書法藝術,湖北省書法院成立了楚簡書法研究中心。這是推動書法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用書法講好湖北故事、中國故事。本書是由湖北省書法院、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的專家力量擔任學術支持的出版項目,收錄了國內在楚簡書法領域有影響力的20余位學
本書是作者在接觸各大館藏書法名品,并長期研讀歷代名家名帖所撰寫的評鑒文章合集,共計六十余篇。其文章基調秉承了書法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回歸經典、回歸傳統(tǒng)文化根脈的思想,從而對書法名品進行評鑒,同時也對當代書法評論展開了批評和思考,具有較強的獨創(chuàng)性和學術性。此外,作者還對傳統(tǒng)技法有所探究,并在其文章中進行了剖析,其中涉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