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大陸動力學文集作者許志琴院士60年地質生涯的掠影。許志琴為我國開展微觀與宏觀構造研究相結合的主要開拓者,也是中國大陸科學鉆探事業(yè)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她從事青藏高原和中國造山帶的野外實踐和研究近60年來,帶領科研團隊一直從事大陸動力學有關前沿領域的研究。厘定出中國大陸造山帶中的近60條大型韌性剪切帶和5個片麻巖穹隆群
本書主要依托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和西南油氣田分公司科技項目(2012~2018年),基于米倉山、大巴山地區(qū)野外露頭扎實工作與地震資料精細解釋,重點闡述四川盆地東部(川東)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本書共分8章,主要內容涵蓋從全球構造、區(qū)域構造到局部構造變形。本書注重地層基礎研究,通過系統(tǒng)調研與大量野外
《海陸的起源》是大陸漂移說創(chuàng)始人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經典論著,系統(tǒng)地闡述并論證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全書共分三個部分。部分論大陸漂移的基本內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進行對比,指出了這些學說的缺點和問題,認為只有大陸漂移說才能解釋全部事實。第二部分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
本書著重講述基本地質構造的形態(tài)特征、分類、組合型式和形成機制,以及各類地質構造的觀察描述和研究方法,并專章講述了巖漿巖體構造研究。本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沉積巖的原生構造及其產狀,第三章巖石變形分析的力學基礎,第四章極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應用,第五章褶皺,第六章節(jié)理,第七章斷層,第八章劈理與線理,第九章巖漿巖體
《喜馬拉雅山隆升與季風協同演化過程》闡述喜馬拉雅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成果,聚焦喜馬拉雅山隆升過程及其動力學機制和資源環(huán)境效應!断柴R拉雅山隆升與季風協同演化過程》從不同方面論述喜馬拉雅造山帶基本地質構造特征、新生代隆升過程、隆升的深部動力學過程和資源環(huán)境效應等,包括喜馬拉雅山形成
本書收入了我國巖石圈地球物理方面相關學者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旨在集中展示中國大陸巖石圈探測和地球動力學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上冊主要集中了高銳院士帶領團隊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下冊主要為高銳院士學生們獨立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全書內容主要包括:通過對陸﹣陸碰撞帶巖石圈結構與地球動力學,即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巖石圈地球物理探測,
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qū)是由北東東向左旋走滑的阿爾金斷裂帶、北西西向的祁連山海原斷裂帶和近東西向左旋走滑的東昆侖斷裂帶三條巨型左旋走滑斷裂所圍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活動地殼塊體,稱為柴達木祁連活動地塊。由于高原整體不斷隆升和向北東側向擠壓,在塊體內部形成了一些性質不同、規(guī)模不等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如柴北緣斷裂、黨河南山斷裂、大哈
本圖編圖范圍涵蓋中國西北行政區(qū)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以大地構造相為基本編圖單元,將中國西北部劃分成6個一級單元,30個二級單元和118個三級單元。各級構造單元的劃分再現了從超大陸裂離-多陸塊洋盆-多島弧盆系大洋-弧陸碰撞(增生造山)-碰撞造山-后造山伸展-陸內盆山構造的演化歷程。
2億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樣子? 現在的七大洲四大洋從什么時候開始定型? 滄海桑田是否是人們對大陸漂移的早期想象? 魏格納在本書中提出,在石炭紀以前,地球存在一個巨大的陸地泛大陸。后來,由于潮汐引力和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影響,伴隨著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泛大陸發(fā)生破裂和漂移,經過數億年的漫長歲月,終于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書中魏格納給
本書通過對該地區(qū)大量地質現象的綜合分析,重新厘定了該地區(qū)新生代地層構造格架,提出了西秦嶺北緣漸新世—中新世處于伸展斷陷的構造狀態(tài),與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碰撞匯聚的擠壓構造背景相悖;上新統(tǒng)磨拉石堆積標志著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碰撞匯聚的擠壓作用波及到西秦嶺北緣;青藏高原東北緣的隆升是第四紀以來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