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陜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漢民族與陜西文化研究,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陜西師范大學、中國民族學會漢民族研究會協商,于2017年9月14-17日在陜西師范大學聯合舉辦“漢民族與陜西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本論文集擇優(yōu)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研究
該書稿是中央民族大學“雙一流”學術精品資助項目。王鍾翰(1913-2007)是我國當代清史、滿族史學泰斗,歷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及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兼任歷史系名譽主任,滿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市歷史學會顧問和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本書稿收集王鍾翰先生1998年自選的具
本書是北京大學教授陳崗龍(多蘭)關于草原文化的文化筆記。作為代表性的當代游牧文明研究者,陳崗龍(多蘭)多年來一直關注當代人與草原文明的關系——尤其是草原絲綢之路中,游牧文化的深刻影響。本書通過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節(jié)日與禮儀、人生軌跡、家庭社會、神靈世界、藝術文化、人文科學等細節(jié),既展示了民間文化研究者嚴謹的思辨,也表達
本書從族群邊界的理論角度,重新審視畬族形成、發(fā)展、變遷的歷史過程。在承認族群客觀歷史文化的同時,重點研究歷史上“他者”(主要是漢族)對“畬”的社會定義以及“自者”(主要為南方非漢族群)自我族群認同的過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現實意義。本書可作為民族文化研究者和相關專業(yè)的大專院校師生閱讀。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八五重點項目(藝術學科)《中國民族文化大觀》子項目研究成果。作者從多年不斷進行的民族地區(qū)歷史文化田野調查中獲得豐富的*手資料,并結合考古成果、地方志、族譜、碑文、二十四史、地方史等文獻史料,翔實地研究和闡述我國布依族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全書集全面性、科學性、民族性、知識性為一體,內容涵蓋布依族的淵源歷史
本研究以大理灣橋白族文化傳承為個案,運用了教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綜合運用了參與式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等方法。通過長期的生活體驗和有目的的參與式觀察,以及對村落中的白族人進行的深入細致的訪談,積累起豐富的研究資料,并依據資料展開分析。主要內容有:1.灣橋白族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2.白族文化傳承的場域;3.
武陵山民族走廊是一個有許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民族走廊與文化長廊。這里的文化一方面養(yǎng)育了武陵山區(qū)歷代英雄兒女,另一方面也給歷史留下太多的印象,或者神秘,或者傳奇,或者恐怖,不一而足,使外界難以正確了解。這種文化也給當代武陵山各民族的發(fā)展帶來機遇、帶來挑戰(zhàn)、帶來難題。本書將武陵山民族文化的正面形象通過版塊清晰、結合通俗易懂
本書為口述回憶錄。述者特布信生于上世紀20年代,經歷了日偽統(tǒng)治、解放戰(zhàn)爭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成立和建設時期。早年留學日本,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回國后,積極投身到民族解放和內蒙古民族區(qū)域自治運動之中,參與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東蒙本部的復建和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的成立,并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執(zhí)委委員、興安盟分會主任,曾率領東蒙*支群
目前學術界關于巴人的研究成果雖多,但從歷史地理和生態(tài)人類學角度研究巴人的成果的較少,在研究手段上或用考古學手段、或采用文獻分析的手段研究巴人,但多學科手段相結合研究巴人的也很少,因此本書嘗試從歷史地理學和生態(tài)人類學角度入手,采用多學科手段研究巴人,這是本書與其他同類巴人研究著作相比較為顯著的特點。本書的主體內容分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