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清寂”《茶之書》1906年在紐約首度出版,以優(yōu)美文辭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一百年來用英語介紹東方思想的*富有洞察力的書之一 “媚態(tài)·骨氣·死心”《“粹”的構造》憑借西哲之現(xiàn)象學,剖析日本江戶時代之審美觀日本思想家對現(xiàn)代主義的抵抗,重現(xiàn)日式“粹”之源泉
本書是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之一。2001年初版,2006年第二版。受到高校學生的歡迎,為進一步提高質量,擬在原有基礎上作適當修訂。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為基礎,適當吸收當代西方存在論(現(xiàn)象學)思想的合理因素,建構有時代特色的實踐存在論美學理論,發(fā)展我國的實踐美學理論,使之更好地與中國古典美美學思想有機地結合,成為
本書是美國新實用主義美學的代表著作。本書恢復了美國自己的實用主義哲學傳統(tǒng),將實用主義置于爭執(zhí)不下的分析哲學和解構主義之間,使之在調和兩者矛盾的基礎上,對多個主體思想作了推進;作者*先從理論上對通俗藝術進行了有力的辨護;作者指出了,一種后現(xiàn)代社會的新的倫理形式,即所謂趣味倫理或曰審美倫理。
本書是作者近20年來發(fā)表的美學論文選集,第一篇論審美學和中國美學;第二篇論美學史和西方美學;第三篇論審美文化和文藝美學。全書主要以美學的范式與轉型為切入點,研究中西美學理論、學說、范疇及其變化發(fā)展,探討現(xiàn)代審美學建設的基本問題。作者力求拓寬學術視野,將美學理論與美學史、審美學與中西美學、基礎美學與應用美學等在研究中結合
有什么樣的思維文化,就必有什么樣的美學話語。中國審美文化之所以具有獨特的民族性特征,根源亦在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文化。儀平策、李慶本著的《陰陽兩儀思維與中國審美文化》聚焦于“陰陽兩儀”這一中華民族典型的思維文化范式,全面研討了這一思維范式與中國審美文化之民族性特征形成發(fā)展的本源性、義理性、內在性聯(lián)系,深入解讀了這一思維范
本書分為兩個分冊,第一分冊由杜里奇著,主要介紹了比較美學的一般觀點,尤其是從中國美學中的“味”的范疇、日本古典園林理念等方面論述藝術的概念。第二分冊由陳望衡著,主要為其中西方比較美學的論著,涵蓋了中西方美學的差異,中西方美學的對話與融合。
本書將休閑置于審美的視域中進行研究,重心落在從休閑到審美這一轉換環(huán)節(jié),具體考察的是如何獲得審美性休閑的問題。圍繞休閑審美的建構這一中心展開,就休閑本性、休閑構成、休閑制約和休閑文化等方面進行論述。全書通過對休閑與審美關系的深度探析,求得一種從日常性向審美性提升的休閑認知;通過對審美性休閑的實現(xiàn)及相關問題的學理分析,提供
就整體而言,西方傳統(tǒng)美學一直在絕對的主觀與絕對的客觀之間來回劇烈搖擺。在絕對的主觀一極,滋生了神學美學;在絕對的客觀一極,滋生了知識論美學;自席勒始能夠保全審美活動原初的構成本貌。本書全面系統(tǒng)且專題性地探究美學中的時間性問題,并把時間性作為美學思想的機杼之一,對現(xiàn)象學美學之外的西方美學史中的時間性問題進行了梳理與研究,
《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緣在構成論》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生命訴求與境域緣在構成、中國美學思想之境域緣在構成論與原點范疇、“致虛”“守靜”思想與審美緣在構成論、“有無相生”說與緣在構成域之開放性、“陰陽”觀與緣在構成思想、“萬物化生”構成思想與審美境域緣在構成說、“與‘道’合一”說與緣在構成論、“誠”范疇與審美緣在構成論、審美緣
《美學與人生:靚麗人生的風景/人生大學講堂書系》通過對美學基本問題的介紹和闡述,告訴青少年朋友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以及什么是美的語言、美的體態(tài)、美的本性、美的品質,讓青少年朋友了解美、追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