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四川大學成立120周年,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將2006-2016年間學院教師發(fā)表的有關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研究的重要論文整理選輯,匯編成《川大史學(第二輯)中國近現代史卷》,以展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這方面研究方面的成果!洞ù笫穼W(第二輯)中國近現代史卷》的出版,或將推動相關研究工作向深入發(fā)展。
《考研專業(yè)課歷史學考點背誦紅寶書》是編者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發(fā)布的*考研《歷史學考試大綱》的要求精心編寫而成的。全書緊扣考研大綱,以準確、實用為原則,對上起史前時代、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東歐和蘇聯的歷史發(fā)展的主要過程、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進行了介紹,同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比較和評價了重要的歷史事
本書收入康德歷史哲學全部相關著述,含《關于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歷史理念》、《人類歷史揣測的開端》、《關于在地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則的統(tǒng)治的歷史觀念》等十篇文章,書中所收入的文章均由譯者增譯了《科學院版編者導言》和科學院版編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譯者注。
在本書中,湯因比列舉了世界歷史上的二十余種存活或已經死亡的文明形態(tài),并對它們的各自發(fā)展作了綜合比較,他認為,文化是通過對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的應戰(zhàn)所遭受的考驗而產生的;文化的生長是由那些“退隱”和“復出”的少數偉大人物的歷史活動所決定的;文化的衰落來自于少數創(chuàng)造者喪失了創(chuàng)造能力,多數人相應地不再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
史學思想史是史學史的一項分支學科,它和其它分支學科一樣,都在起步階段。從60年代起,吳懷祺同志就有志于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十余年以后,他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史學史的研究生,提出了關于鄭樵的研究,就表現出他對史學思想史研究的特殊興趣。1992年,他的《宋代史學思想史》出版了,這是他在這方面研究的最初成果,F在,他又寫出了《中
史學思想史是史學史的一項分支學科,它和其它分支學科一樣,都在起步階段。從60年代起,吳懷祺同志就有志于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十余年以后,他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史學史的研究生,提出了關于鄭樵的研究,就表現出他對史學思想史研究的特殊興趣。1992年,他的《宋代史學思想史》出版了,這是他在這方面研究的最初成果。現在,他又寫出了《中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論述社會史料研究法,系統(tǒng)闡述史料考證與事實編比的理論,下編論述社會史研究法,詳解社會史的著作法及相關問題。本書借鑒西方史學的研究方法,總結并發(fā)揮司馬遷、劉知幾、章學誠等古代史家的傳統(tǒng)史學理論,對史料研究的方法及通史編纂的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論體系,對中國現代新史學的建設有重大貢獻。
是什么讓我們成為人類?我們怎么發(fā)展出了語言、思維和文化?為什么我們存活下來,而其他的人科物種卻滅絕了?人類演化的故事,比任何其他故事都更讓我們著迷。我們的好奇心永不滿足,總是不斷在問:我們是誰?來自哪里?本書對人類演化歷程提出了全新的疑問,也給出了嶄新的研究方式和回答!斑@是一個偵查的過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由考
《庚寅集》所收文論,體裁廣泛,研究的時間跨度從三代到晚清,研究的主題則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政治體制、社會結構、疆域沿革,到思想文化、學術建樹乃至神話傳說,等等,均有程度不同的涉及。不過只要稍加用心閱讀,便不難發(fā)現,作者在這樣雜花生樹般的眾多課題的研究中,貫穿了一種基本精神,或者說采用了一種基本方法,這就是對所研究的事
本書是《歷代輯佚文獻分類匯編叢刊》之一。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規(guī)劃項目。本書第一次將歷代的史學散佚文獻,從諸多后代輯佚叢刊中輯選出來,按照正史類、別史類、編年類、雜史類、載記類、史評類、傳記類、政書類、職官類、時令類、地理類、目錄類等分類整理成書,對于研究兩漢以來的史學,提供了更為集中的輯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