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了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人物、事跡、言論,是一部國別史雜記,也叫《春秋》外傳,與《左傳》并列為解說《春秋》的著作。
《千百年眼》十二卷,明張燧撰。采用明萬歷刻本為底本。為張燧早年所撰的一部讀書札記。內容由先秦至明代,屬于通史性史論著作。其內容一是史事考辨,二是史事論述,三是歸納歷史現象。書中所列條目,觀點十分鮮明。對李贄、楊慎、蘇軾、蘇轍、張大齡等之論采摘頗多。盡管該書內容多源自他人著述,但并非機械謄抄或隨意取材,而是在前人基礎上有
《知道中國》采用演講公開課形式,邀請邀請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3位文史領域**專家學者,選取中國文化資源中影響、輻射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的核心題目,如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從周禮的內涵剖析中國傳統(tǒng)禮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憲實講述唐史貞觀之治的社會治理結構
人們要在社會當中生活,就不可避免要應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歷朝歷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智慧,官員有官員的生存智慧,百姓有百姓的生存智慧,每個階層都有屬于自己的社會生存秘訣。本書精選集結歷史學家吳晗的多篇文章,展現中國古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的寶貴智慧。
商史研究是先秦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古文字與古文獻資料,本書對先商文化淵源與殷先公遷徙,“湯始居亳”與垣曲商城、偃師商城、鄭州商城關系,鄭州大師姑城址性質與夏商鼎革再認識,黃河變遷、敖山與隞都地望,“盤庚遷殷”與洹北商城的價值,“三監(jiān)”人物疆地及其地望,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地望與進軍路線等商史研究中的
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揭示了夏文化的真相嗎?神秘的甲骨文真的暗含著上天的指示嗎?舉世罕見的三星堆秘寶真的是古蜀國人制造的嗎?“治大國,若烹小鮮”的一個實踐人是誰?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紂王到底有多殘暴?西周的分封制對后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為什么說《詩經》是周代人生活的一面鏡子?……
本書是一部通俗歷史類作品,莒文化同齊、魯文化并稱為山東三大文化,而莒國是山東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東夷諸侯國。本書以時間為綱,以人物和事件為目,詳細介紹了莒地從“舊石器時代”到公元前421年莒國滅亡這一時間段的歷史。將莒國歷史的脈絡,通半個世紀來的考古發(fā)掘,并結合《春秋》《左傳》《史記》等史料行了分析和梳理。是“武王伐紂”分
內容介紹:《你好啊,史記》是一套給孩子的漫畫版《史記》故事。叢書包含7冊圖書和1張墻書,挑選了54個重要人物,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漫畫幫助孩子們了解《史記》,了解上古至西漢漢武帝時期這段歷史,讓孩子們對歷史的變遷有如臨其境般的感受。
本書以圖說歷史,通過地圖和圖片展現中國古代歷史進程,分為遠古時期,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等章節(jié),涵蓋我國古代史上各個朝代或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法律、外交、文化、藝術、民俗、宗教等方面。全書以準確的歷史圖片、地圖為主,配以生動的文字介紹,圖文結合,力爭為讀者展現中華民
王冠那么重,皇帝累不累?造紙印刷術之前,古人讀書有多難?明朝官員的工資是多少?古代官僚的生活有多奢華?古人的身份證長什么樣?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全方位解讀古人生活,涉及古人禮儀尊卑、為官之道、戰(zhàn)爭規(guī)則、民間文化。無需翻閱厚重難懂的正史資料,也能輕松了解古人趣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