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當祖師問道錄》,亦稱《阿底峽傳》。藏傳佛教著述。仲頓巴·杰瓦迥內(1005/1064)撰。作者為阿底峽(982/1054)的親傳弟子。該書以向阿底峽問道的形式撰成,介紹了阿底峽的生平事跡,并詳細闡述了噶當派的基本教義和教規(guī)。本書主要介紹了阿底峽尊者的生平,阿底峽尊者出生于印度孟加拉南部王族,十一歲時,阿底峽前往中印
歷代甘丹赤巴傳 全三冊
桑昂曲林寺志
本書以具有同源關系的八本禪籍作為一個專題,研究禪宗語言。從《寶林傳》(801)開始,至《祖堂集》(952)、《景德傳燈錄》(1004)、《天圣廣燈錄》(1023)、《建中靖國續(xù)燈錄》(1101)、《聯燈會要》(1183)、《嘉泰普燈錄》(1204)、最后至《五燈會元》(1253)。對禪籍勘辨正誤,抉發(fā)禪籍俗語詞和禪籍俗
本書是對傳統(tǒng)經典《中論》的逐一詮釋,內含二十七個章節(jié),如觀來去的分析、觀行的分析及觀時間的分析等,解釋細致入微,論證充分,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本書為漢譯版,譯文力求準確、精煉,貼近原著風采,利于更多讀者閱讀理解。
本文共分五章。緒論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意義,并對敦煌寫本佛經題記研究情況做了較為全面的學術史回顧,同時對本文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也做了敘述。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寫經題記源流及早期寫經狀況,并著重指出了部分尚未被學界所關注的敦煌寫經的研究價值,此外還對寫經題記的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分類,并闡釋了寫經題記的功能及其歷史價值。第
本書以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南佛教歷史為對象進行研究,以佛教中國化的發(fā)展作為主線,依照佛教歷史發(fā)展的特點,將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分為東漢與魏晉南北朝前后兩個階段,分別予以敘述,向讀者完整地呈現這一時期河南佛教的歷史風貌與發(fā)展變遷的歷程。 本書稿共分十六章,前六章敘述東漢時期的河南佛教,后十章敘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南佛
《元魏譯經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研究叢書》采用佛教文獻與歷史文獻相結合、文獻資料與實物出土資料相結合、資料統(tǒng)計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佛教文獻資料、史料和敦煌文書等資料為主體,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研究。在文獻整理方面,盡量全面搜羅資料,進行譯經方面的編年;在論述方面,盡量做到以材料為出發(fā)點,重點用統(tǒng)計分析和
《佛所行贊》是印度梵語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大詩”,在南北朝時期傳譯到中國,對中國文學產生了積極影響。本書對《佛所行贊》的詞匯進行了系統(tǒng)描寫,對詞條進行了具體考釋,從不同角度總結了材料的詞匯特點;考察了有別于一般中土文獻的特殊詞匯現象,采用語言接觸理論對這些特殊現象進行了解釋,初步討論了以佛經翻譯為媒介的間接語言接觸對漢語
本書系香江哲學叢書之一。在佛教義理體系中,自證(svasa??vedana或svasa??vitti)意味著意識的反身性,這是由陳那(約公元五至六世紀)及其追隨者所發(fā)展的佛教知識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關于心識能否了知其自身的討論,在佛教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和早期瑜伽行派中也有漫長的歷史,同樣的問題后來也在中觀和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