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4年適逢沈陽故宮和盛京三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周年,特編寫《世界文化遺產地:清沈陽故宮及清永陵、福陵、昭陵
本書選取泰山文化及泰山周邊市域內地方特色文化,旨在使讀者從宏觀上了解泰山地域文化全貌及多樣化發(fā)展形態(tài),以普及優(yōu)秀泰山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職業(yè)人文素養(yǎng),并增強其深入學習和創(chuàng)新探索的自覺性。本書內容全面,依次從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政治、先賢人物、泰山精神等角度闡發(fā),并吸收了當代泰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貼近時代,符合高職
本書講述了故宮、天壇、平遙古城、西遞宏村、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等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背后的故事。歷經600年風雨,作為中國曾經的政治權利中心——故宮,在其紅墻黃瓦之下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天壇最初是誰下令修建的,體現了中國什么樣的祭祀文化?有著2800年歷史的平遙古城,100多年前竟然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一兩個世紀過去了
云南建水古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享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稱譽。建水古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它雖歷經多次戰(zhàn)亂和地震,經過12個世紀的建設,仍有50多座古建筑遺存至今。該書以現存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典型代表性傳統(tǒng)建筑聚落個體為切入點,通過精美的攝影圖片與文字說明,向世人展示
本書稿是一部全彩畫冊,以圖文混排的形式,介紹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鹽池縣境內的4道隋明長城、23座古城堡、3座關樓、4座戰(zhàn)臺、169座烽堠。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書稿將中國古代的這一軍事防御工程清晰、詳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書稿分為5部分:鹽池縣長城保護利用概述、厚重的鹽池長城文化、歷經磨難的鹽池長城城堡、
寧夏有西周、戰(zhàn)國、秦、漢、隋、金、明等朝代修筑的長城,被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本書稿以長城與新時代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繁榮發(fā)展為主題,全面、翔實地介紹了寧夏境內長城的分布情況、構筑組成、歷史故事、影響作用等。書稿共八章:寧夏長城知多少、多民族“三交”的紐帶、長城的構筑、雄關烽燧今猶在、長城古堡話春秋、守望長城見和平、
本書是“跟著詩詞游浙江”書系之“錢塘江詩路”卷。錢塘江詩路以富春江—新安江—蘭江—婺江—衢江為主線,是一條詩情畫意的水上畫廊,留下了1000多首唐詩宋詞。本書以詩為起點,以路為依托,以場景、故事和風物為敘述載體,記錄蘊含于自然風光、傳統(tǒng)村落、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現代生活空間中的浙江人文風韻,以此傳遞出詩路浙江所
本書是“跟著詩詞游浙江”書系之“大運河詩路”卷。大運河詩路主線沿江南運河和浙東運河,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qū)域為核心,是歷代詩人尋跡江南的重要文化水脈。本書以詩為起點,以路為依托,以場景、故事和風物為敘述載體,記錄蘊含于自然風光、傳統(tǒng)村落、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現代生活空間中的浙江人文風韻,以此傳遞出詩路浙江所包含的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歷史村鎮(zhèn)實地調研與測繪課程簡介;教學成果總結與思考;測繪原理、技術介紹;測繪地點概述;歷年測繪成果展示。
本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云南傳統(tǒng)聚落的定義、形成、分類、特征、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規(guī)劃思想、傳統(tǒng)建筑形式、營建智慧、農耕文明、空間系統(tǒng)、空間治理與空間規(guī)劃、新鄉(xiāng)村規(guī)劃、風貌保護、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以及云南省獨有民族中5個具有典型性的傳統(tǒng)聚落案例等內容;深入地揭示了云南民族傳統(tǒng)聚落的規(guī)劃思想、營建智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防御災害的意識等優(yōu)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