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所研究員耿云志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宋廣波選編。所選篇目既有全面性,收錄了胡適各個時期的主要著述,涵蓋其一生學術文化歷程;同時又有所側重,著重選擇了有啟蒙意義、關乎個人修養(yǎng)與處事歷練、做學問的態(tài)度與方法以及對人生與世局的觀察與體驗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或是激昂或是從容的文字充滿
本書共分為“家書”“詩稿”“日記”“書法”四個部分,整理和收錄了沈老家屬捐贈給沈鈞儒紀念館的部分親筆手書稿,并仔細校注,后附釋文,是真實記錄和生動展現(xiàn)這位德高望重的愛國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珍貴史料,對于保存沈鈞儒文物和提供沈鈞儒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弘一大師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在書畫、詩文、戲劇、音樂、藝術、金石、教育各個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弘一大師的詩文風格真摯質樸,充滿感情,體現(xiàn)了他高尚的人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逗胍淮髱熚拟n》主要收集了他的詩詞、散文、序跋、碑銘、傳略等等,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詩文在本書中都有收錄,體現(xiàn)了弘一大師的藝術風格和
朱謙之先生一生著述宏富,除以單行本方式流傳的學術專著40余種外,又留意將單篇文章結集為“謙之文存”,以免散佚。1926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刊行《謙之文存》2卷,包含文章11篇。1949年編成《謙之文存二集》4卷,包含文章24篇,惜其生前未能正式出版。又將1963年在廣州暨南大學演講諸篇結集為《廣東學術講演集》1冊,亦為其
1964年,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朱謙之先生調入宗教所,開辟了宗教學研究這一新的學術領域。朱先生宗教學方面的研究,有學界對中國景教最成系統(tǒng)的研究,有對日本佛教思想史料的用心整理,還翻譯有日本學者忽滑谷快天的兩部禪學史著作。本卷計4冊,含宗教研究類著作4種,其中編著1種,為首次納入朱謙之集子中。冊1為其所著《中國
朱謙之先生于1960年代初,即其在北大哲學系任教期間,開始從事日本哲學史的研究,出版專著多部,并校注整理相關古籍多部。朱謙之的日本研究傳播甚廣,奠定了中國研究日本哲學的理論基礎。本卷計4冊,含日本哲學類著作5種,文章13篇。其中,冊1所收為《日本的朱子學》;冊2所收為《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冊3所收為《日本哲學史》;冊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朱謙之先生由中山大學調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集中撰寫了中國哲學方面的著述多種,包括討論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中國思想方法問題》,兩部道家文獻研究專著《莊子哲學》《老子校釋》,又有《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中國哲學史提綱》兩部講義,以及《李贄——十六世紀中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者》和其校輯的
本卷包含朱謙之有關文化哲學方面的著作及論文。朱謙之吸納了社會學理論中的類型學、進化觀,又廣泛涉獵當時中國學者的文化理論學說?傮w而言,朱謙之對文化進行了兩個角度的層次區(qū)分:從知識生活的角度分為宗教文化、哲學文化、科學文化、藝術文化;從社會生活的角度分為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經濟文化、教育文化。卷內所收《中國哲學對于歐洲的
朱謙之先生曾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大力倡導“現(xiàn)代史學運動”,并創(chuàng)辦《現(xiàn)代史學》雜志,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反響。在朱謙之有關史學研究的著述中,有集中闡發(fā)“現(xiàn)代史學”理論主張的《現(xiàn)代史學概論》,有提倡史料、史觀并重的《太平天國革命文化史》等。本卷除收錄史學研究類著作外,又收錄朱謙之史學相關的文章手稿、其為期刊《現(xiàn)代史學》所作
本卷包含朱謙之先生在歷史哲學方面的著作與手稿等重要資料。1920年代末,朱謙之受時代思潮影響,由關注人生問題轉而關注社會問題,開啟了從人生哲學向歷史哲學的轉向。朱謙之的歷史哲學研究,以生命哲學為體,以孔德主義與黑格爾主義為用,參與了中國學界早期對黑格爾哲學和孔德哲學的研究,并構建了“四階段法則”的歷史哲學。本卷計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