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2018年在本社初版,此次為修訂本,改平裝為精裝,重新設計封面。世界上真的有龍嗎?“龍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龍是一種綜合性的圖騰”“龍是以大蛇為基本原型的”“龍是遠古居民對灣鱷的特殊稱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力排眾議,獨辟蹊徑,從古代史書、筆記、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為人知的記載,并聯(lián)系多位目擊者所提供的證詞
近代上海城市民間信仰作為中國近代社會傳統(tǒng)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關涉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國家層面的制度文化、西方城市建設理念等要素。民間信仰隨移民的區(qū)域流動而變化,在入鄉(xiāng)隨俗和攜俗入鄉(xiāng)的碰撞、融合中,既為了存續(xù)并幫助移民適應陌生環(huán)境而進行主動調適,同時又積極參與了城市基層社會的組織工作,并逐漸融入現(xiàn)代城市社會。不可置否,在
西南地區(qū)深厚的圖像傳統(tǒng)是少數民族紋樣藝術生存的土壤。這一地區(qū)地處絲綢之路南北兩線的交匯點,佛教藝術源遠流長。北方經歷唐代武宗會昌滅佛和五代后周世宗滅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動逐漸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兩宋時期達到造像活動高潮。隸屬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縣境內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華,其數量和質量都堪稱第
作為人類想象力的早期呈現(xiàn),神話蘊含著民族精神的密碼,是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 本書是一部包羅豐富的世界神話入門讀物,它既以生動的筆觸娓娓講述了希臘羅馬神話及其祖源——克里特和邁錫尼神話、古埃及神話,以及北歐神話、印度神話、凱爾特神話、韓國神話、日本神話和原住民神話等,也以新視角解讀了鴻蒙盤古、伏羲女媧、后羿射日等中國神
本書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溯源龍是如何成為帝王專屬,又是如何過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證了不同時期龍形象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變遷。在探討近現(xiàn)代域外視野中龍形象的問題時,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從象征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到諷刺、攻擊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揭示出龍形象及其背后含義的復雜性。
古往今來,人們繪制各種女媧圖像來表達各自不同的用意,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精妙絕倫的女媧畫卷,促進了女媧神話的傳承與發(fā)展。時至今日,女媧圖像依舊被生產、被欣賞,甚至被敬拜。當代人圍繞女媧圖像所進行的活動聯(lián)結著過去又牽引著未來,值得我們去靜靜觀察,細細體會。本書以“圖像場域”的視角分析了當代社會中女媧圖像的構成、生產與接受,
本書為饕書客神域書系延伸品種,是一部講述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著作,對美索不達米亞神話體系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主要指蘇美爾神話和巴比倫神話,內容上以創(chuàng)世神話為主,思想核心在于對世界的誕生與人生觀的解釋。本書從不同版本的創(chuàng)世神話講起,按照不同界域,依次講述個性迥異的天界、地府諸神,與
《原始宗教理論》一書出版于1965年,是埃文思普里查德生命里程的最后一部著作,該書不止在人類學,在2O世紀的宗教學研究當中也都是最重要的經典之作。埃文思普里查德認為對原始宗教的研究,如有關信仰的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明社會。普里查德認為早期人類學家關于原始宗教的理論并沒有歷史證據證明其正確性,他們企圖通過演繹法而
本書精選了《中國文化》雜志三十年來國內外著名學者對中國古代信仰和民俗的研究作品,文中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古代對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的信仰與崇拜,以及遠古以來對死亡和生殖、對玉石、文字甚至對方位的獨特崇拜等,集中探討了古代中國在信仰和民俗方面的特點,內容豐富,意義重大。文筆簡練富有樂趣。
全書不僅討論神話和儀式的概念與本質,關注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改往日古典學家將其分開處理的習慣,而且分析了正處于變遷過程中的兩個原生神話案例,還從古代近東和古風希臘相互影響的視角探討神話進行歷史傳播的軌跡。 作者認為,人類精神的結構是由歷史發(fā)展進程、由在錯綜復雜的生活方式中形成并傳承的傳統(tǒng)所決定的,人類的精神依賴于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