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三冊。上冊為商代部分,收錄了《再讀殷墟卜辭中的眾》等論文30篇(另附文1篇),中冊為西周部分,收錄《〈召誥〉、〈洛誥〉、何尊與成周》等39篇論文(另附文1篇),這些文章綜合運用了歷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著重探討了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結(jié)構(gòu)、政治制度、家族形態(tài)、宗教觀念、政治地理等方面的重要學術(shù)問題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guān)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余年來前后歷經(jīng)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礎(chǔ)參考書。全書分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這是一部關(guān)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該書從創(chuàng)世神話論述到古代文明社會,內(nèi)容精深,語言生動
本研究首先選取《尚書》不同時代、不同譯者(JamesLegge、BernhardKarlgren、MartinPalmer和杜瑞清)的典型譯本為語料,以上譯者既有國外漢學家、語言學家,也有國內(nèi)的知名學者,譯本出版時間橫跨了三個世紀,從時空意義上看充分代表了《尚書》英譯的整體狀況,對語料進行輸入、整理、劃分、標注、對齊、
清華簡與中國早期文明研究(精)/尼山儒學文庫
中國學術(shù)論著精品叢刊 —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外一種
本書被譽為文筆流暢優(yōu)美,運思遣事之情深意遠,舉重若輕,在通史著作中當時稱絕,后也罕見。 原名《東漢前中國史綱》,是專門為高中生準備的一套高中歷史教材。作者張蔭麟是被梁啟超、陳寅恪、錢鍾書等人頗為欣賞的史學天才,但因作者英年早逝,這部書稿只寫到東漢建立為止。這部未完之作,仍然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筆和獨特的史學觀念被顧頡剛贊
內(nèi)容介紹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魅力的年代,各色人物紛紛登場,霸權(quán)迭代,思想爭鳴,涌現(xiàn)了一批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重要人物。 本書不虛構(gòu)演義,不穿鑿附會,所述內(nèi)容皆有據(jù),為我們客觀而又生動地展現(xiàn)了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風云變幻,以及大歷史中林林總總的鮮活個體的獨特命運。我們熟悉的管仲、孫武、伍子胥、范蠡、勾踐、夫差等人
該書是作者對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的全新箋釋。緒論部分結(jié)合新近研究成果,對《尚書》的今古文之別、《尚書》的真?zhèn)螁栴}、先秦時期《書》類文獻的樣貌、清華簡《書》類文獻的價值和意義等做了重新探討,厘清了《尚書》研究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正文部分,針對清華簡壹(《尹至》《尹誥》《程寤》《保訓》《金縢》《皇門》《祭公》)、清華簡叁(《
本書是歷史類大眾讀物,為《晉公子讀史記》的第二部。本冊以《史記·吳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踐世家》為中心,旁及《國語》《左傳》等有關(guān)史料和現(xiàn)代歷史學的研究成果,講述了春秋時期南方大國楚、吳、越之間的歷史故事。本冊具體篇目如下:一、句吳;二、楚國起源;三、楚國霸業(yè);四、吳師入郢;五、勾踐滅吳。其中,句吳
本書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出發(fā),以歷史文獻、考古材料及實地考察相結(jié)合,借鑒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調(diào)查報告和地圖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分不同的層次,對周代南陽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區(qū)各諸侯國的族屬來源、歷史發(fā)展、地理變化和文化特色進行系統(tǒng)分析,弄清他們各自匯入楚民族的不同時期和為后來楚文化的形成、發(fā)展所提供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