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1915—2022》(第三版)是與朱棟霖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5—2022》(上、下)(第四版)相配套的作品選教材,共四冊。這套作品選自2007年出版,至今已經(jīng)行銷多年,被數(shù)十所高校使用,深受師生歡迎。該作品選依據(jù)相關文學史的思路和結構,從1949—2022年這一歷史時段里,從小說、詩歌、散文、
張伯苓先生的一生可謂傳奇:早年參加清朝海軍,親歷甲午海戰(zhàn);而后將余生獻給教育事業(yè)——只為教育興國,只做南開一件事,卻在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分傻氣》是一本張伯苓先生的精選文集,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xiàn)張伯苓先生開創(chuàng)的教育宏業(yè),又從日常小事上展現(xiàn)他的不凡人生、卓越品行。閱讀本書,你能窺見張伯苓先生思想寶庫
《吶喊》,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北京大學新潮社1923年初版),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xiāng)》等十四篇小說和一篇自序,長期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皆是每一個中國人不可不讀之作。 黃喬生老師為《吶喊》作注,不僅對小說涉及的歷史事件、典故、民俗等加以考釋,還大量引述魯迅同
這是一本詩歌散文精選集。本書稿經(jīng)作者多次優(yōu)選,從已發(fā)表的作品中精選出詩歌80首、散文80篇,基本涵蓋了作者四十年的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作品。全書共分回轉、血脈、淤土、南行及來滬五個部分組成。以“回望”為主線,通過自己在淮北長大到走出小村莊走進大學,走入社會闖蕩海南,最后來到上海扎根落戶的經(jīng)歷,回望這六十年的人生歷程。本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最后一部小說集,取材于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除《序言》外,共收短篇小說8篇。在魯迅看來,他所要寫的小說,所要繼承的,正是《紅樓夢》的傳統(tǒng)。他強調的是“真的,真實與真誠的文學”與“假的,瞞和騙的文學”之間的不同價值。《吶喊》《彷徨》的寫作是魯迅十年郁結于心的民間記憶的一次噴發(fā)。當他終于提起筆來,首先奔涌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本小說集,收錄他在1924至1925年間所寫的短篇小說11篇。在魯迅看來,他所要寫的小說,所要繼承的,正是《紅樓夢》的傳統(tǒng)。他強調的是“真的,真實與真誠的文學”與“假的,瞞和騙的文學”之間的不同價值。《吶喊》《彷徨》的寫作是魯迅十年郁結于心的民間記憶的一次噴發(fā)。當他終于提起筆來,首先奔涌于筆端的,是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收入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包括《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fā)的故事》《風波》《故鄉(xiāng)》《阿Q正傳》《端午節(jié)》《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本書在魯迅《吶喊》文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魯迅研究專家孫郁教授撰寫的導讀文章《<吶喊>百年》,以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收入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jīng)》《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在內的散文十篇。本稿增加了著名學者王曉明教授撰寫的導讀文章,以及魯迅生平及創(chuàng)作年表等內容。作者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
清末同治十二年(1873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狀元、翰林、進士、貢生、秀才等600多人,到廣東封川(今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大豪巖觀光,并留下題詠大豪巖詩、詞、文、賦等共約350首(篇),成為一時的文化盛事。該詩文集于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被肇慶當?shù)貙W者劉振福搜集整理并木刻出版,前面又加上多篇序言等相關古文,成為現(xiàn)
本書是昆山市巴城鎮(zhèn)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組織編寫的一部文學類作品集,收錄了其所屬文學協(xié)會五位會員已經(jīng)發(fā)表及尚未發(fā)表的文學作品共40余篇,主要以散文、游記和故事類為主。散文類作品大多是作者以家鄉(xiāng)地域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作品,充滿作者對家鄉(xiāng)對自然的熱愛;游記類作品則在寫景的同時,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另一種眼光探索歷史的價值和人生的哲理,展示